[回田野目录]

九八东申集团杯”

复旦大学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

迎接新世纪的曙光

 

云南少数民族遗传资源考察与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实践活动

I.滇南部分

总 结 报 告

 

沧水寄深情

复旦大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 联合组队

一九九八年八月

 

 

提要

复旦大学遗传所硕士生张蔚鸰、唐炯,本科生李辉、张昊及上海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沈雅静、陈易一行六人于1998年7月赶赴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景洪市基诺族乡开展了以遗传资源考察为主,结合生物资源考察、医疗卫生宣传、希望工程调查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当地团委和其他单位的协助下,活动成功地开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遗传资源考察方面,我们抽取了近400份拉祜族和基诺族的随机血样,以备进行民族基因多态性研究;采集了10个基诺族苯硫脲味盲家系,加上上海的若干家系研究苯硫脲味盲基因;印取了拉祜纳支系的200多人的指、掌和跖纹,分析发现这一群体的肤纹参数极为特殊;在澜沧县建立了遗传资源监测系统;全面了解了云南全省的遗传资源分布状况。此外,我们还给当地学生和其他各界人士作了遗传资源、生物资源、医疗卫生等方面的讲座多场;向澜沧民族中学、佧朗小学、佧朗卫生所捐赠了书籍、药品;收集了澜沧260个失学拉祜儿童的详细资料以备在沪联系资助;在基诺山采集了近百种蝴蝶标本回校做展览......这本报告详细地记载了这次活动翻山过寨的全过程,介绍了科学考察的具体方法和初步成果及我们的一些肤浅经验,并提及了国内外遗传资源保护的现状,为以后再次开展以科学考察为主的学生实践活动提供了借鉴。同时,本书的字里行间也浸润了我们对澜沧江深深的情感和与热情好客的拉祜、基诺人民结成的厚厚的情谊。

 

目录

前言

人员组成………………………………………………………………………………….1

致谢……………………………………………………………………………………….2

考察活动行程图………………………………………………………………………….3

云南省拉祜族分布图…………………………………………………………………….4

考察活动日程记录……………………………………………………………………….5

正文

I、  概论…………………………………………………………….7

II、遗传资源篇……………………………………………………13

   上篇:云南遗传资源考察……………………………………………….13

       宝贵的遗传资源……………………………………………………………13

       开发遗传资源的困难…………………………..…………………………..16

       哪儿找“富矿”………………………………………………………….…18

       我们的经验和建议………………………………………………………….20

下篇:我们的具体研究项目…………………………………………………....24

       民族基因多态性研究……………………………………………………….25

       苯硫脲味盲基因研究……………………………………………………….27

       拉祜纳人肤纹研究………………………………………………………….29

       建立遗传资源监测网……………………………………………………….31

III、  环境因素篇……………………………………………………32

IV、  生物资源篇……………………………………………………36

V、     医疗卫生篇………………………………………………..….39

VI、  希望工程篇……………………………………………………44

上篇:拉祜儿童教育状况……………………………………………….44

下篇:拉祜山乡的呼唤──邦朵村访问记…………………………….47

附录

       我国人类基因组研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50

       我国遗传资源保护一年大事记……………………………………………………….53

       遗传资源监测合作计划……………………………………………………………….54

       “云海翩姿”蝴蝶展说明及基诺山蝴蝶名录………………………………..……..56

       PTC味盲家系图……………………………………………………………………....59

       被采样者知情同意书……………………………………………………………..…..60

       各种考察用调查表………………………………………………………………..…..61

       拉祜纳人异常肤纹一例………………………………………………………..……..62

       当地各单位受赠收据和对考察活动成功开展的证明…………………………..…..64

10·    拉祜纳人肤纹学研究………………………………………………………………..66

11.中国遗传资源保护的背景介绍………………………………………………………..67

12.云南少数民族分布图…………………………………………………………………..70

封面:(上)基诺姑娘跳起“佐交交麦”欢迎我们

      (中)澜沧江思茅段   (下)取拉祜纳孩子的血样

封底:江泽民主席的亲笔批示

 

    早在十几年前,我国德高望重的遗传学泰斗-谈家桢院士大胆预测:二十一世纪将是生物学的世纪。现在看来,以克隆羊“多利”的出现为标志,生物科技大发展的时代已提前到来。加强这一学科的研究将有助于中国在下一世纪中成为一个高科技产业强国,以摆脱在高科技产品发展和知识产权问题上,处处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这一场全新的科技革命竞争以争夺遗传资源为核心,谁拥有并利用好了这些资源,谁就占到了先机。中国做为一个疆土辽阔、民族众多的历史古国正拥有绝好的遗传资源,但优势不加利用,这些宝贵的遗传资源就会自行消失或为国外公司所掠夺。正是由于这一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谈先生又于去年7月上书江主席,大声疾呼,呼吁尽快加强保护和利用好中国的遗传资源。这引起了江主席的足够重视,他批示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得珍惜我们的基因资源。正是在江主席的关心下,一些有力措施陆续出台,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我们虽仍身处课堂,但也心系祖国遗传事业的发展。学习了江主席在北大建校一百周年庆典上的讲话后,在江主席“四个统一”的讲话精神指引下,我们决定以实际行动参与到保护和利用中国遗传资源的活动中来。在共同的心愿下,我们这些本不相识的青年人走到了一起来,奔赴滇南,筹划了这样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在突出科学考察主题的同时,我们又感到大学生应尽的义务:回报社会,所以我们还确定了青年志愿者科技文化卫生下乡,服务当地的主题。

二十一世纪将是生物学的世纪,新世纪曙光已现,让我们张开双臂迎接她的到来。

 

人 员  组 成

顾问:     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

              金力  教授    卢大儒 教授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学遗传学教研室

              张海国 教授

指导老师:金建中  周亚  丁恩雨

领队: 张蔚鸰  (遗传所人类群体遗传学与多基因病实验室 96硕士研究生)

队员:唐炯     (遗传所肿瘤实验室 97硕士研究生)

     李辉     (复旦大学遗传学于遗传工程系96级本科生)

     张昊     (复旦大学生物化学系96级本科生)

     沈雅静   (上海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系96级本科生)

     陈易     (上海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系96级本科生)

 

    在我们的考察活动中,下列单位和人员给予了我们很大支持和协助,特此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中国共青团  云南省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委员会        杨洪雯[]副书记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委员会          曾涛[爱伲]书记

                                        胡玉兰[拉祜]副书记

        澜沧县富邦乡委员会              叶世跃[拉祜]书记

        景洪市基诺族乡委员会            张云[基诺]书记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王金旋副县长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政府、卫生局、民政局、第一医院、

         中医院、残联、防疫站、妇幼保健站

     澜沧县富邦乡政府、富邦乡完小、富邦乡佧朗村小学

     澜沧沪滇民族中学

 

     景洪市基诺乡政府、基诺乡小学

 

     云南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 苍铭副教授

     云南昆明医学院医学遗传学教研室     何永蜀老师

 

另外还要感谢复旦大学遗传所金力、卢大儒教授领导的人类群体遗传学和多基因病实验室的鼎力相助,尤其要感谢赖立辉博士后、肖君华博士和徐红岩硕士.

 

在此还要向所有关心过我们活动的老师、领导、同学,向云南山乡里淳朴的村民们,道一声谢.

 

75  1010  AM  上海上79次特快列车。

77  950  到达昆明。1130  AM  上到思茅的长途客车。

78  700  到达思茅,转车去澜沧,遇山体滑坡,搬行李过山。345  PM  到县城勐朗坝。团县委接待。

79  上午走访医院、民政局了解兔唇等疾病发生情况。下午与卫生局、团县委同志 座谈,了解全县卫生、教育状况。

710  上午走访妇幼保健站、中医院了解婴儿先天缺陷和当地中草药资源。下午到残联、防疫站了解儿童残疾状况和当地多发病。

711  乘吉普车去高山上的富邦乡。在乡政府举行欢迎仪式,县、乡有关领导到会,思茅地区、澜沧县电视台、报社采访了我们的活动。下午与乡机关人员座谈,了解乡的各方面情况,也向他们宣传遗传资源、生物资源开发、卫生保健知识。对乡完小、初中140多名拉祜纳孩子进行体检、取血样、印肤纹工作。

712  到极偏远的佧朗村,向村小学、卫生室赠书、赠药。对佧朗小学70多位小学生进行体检、取血样、印肤纹。到最贫困的邦朵村考察,了解失学儿童和温饱线下家庭状况。

713  到富邦乡卫生院了解死婴死胎、近亲结婚状况。对山上植物资源进行调查。

714  回勐朗坝,向沪滇民族中学赠书。去卫生局,商定建立遗传资源检测网,签协议书。取得260多名失学儿童照片和材料。

715  乘车去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州团委接待。

716  去基诺洛克,乡团委接待并介绍基诺族概况。晚上去巴朵寨村民家中谈天。

717  去基诺小学给孩子们讲课,测寻PTC味盲。晚上去巴朵寨味盲孩子家中采家系,顺便采随机血样。

718  在乡机关采味盲家系和随机样。下午去江主席去过的巴破寨采随机样,测味盲家系并取随机样。晚上2点步行翻山返回。

719  在乡里取随机血样。收集蝴蝶标本。

720  离开基诺。去橄榄坝阿克寨了解阿克人情况。回到景洪。

721  向西双版纳州团委汇报工作,接受采访。下午到勐养。

722  考察空格人生活状况和当地热带季雨林生物资源。乘晚车去昆明。

723  300  PM  到昆明。

724  到昆明东郊了解彝族状况。

725  查阅资料,到民族博物馆了解云南其他民族情况,研究制定以后工作规划。晚上乘80次特快离开昆明。

728  因黔湘间铁路因水灾被毁,列车从柳州、桂林绕行,日程延长一昼夜,于上午900到达上海。

I. 概论: 沧水寄深情 98复旦大学遗传资源考察队滇南纪行

 

    传说,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是三姊妹。到了云南境内,大姐金沙江向东奔去,而两个妹妹却要去看看南方美丽的风光。澜沧江两岸数不尽的群山连绵着,山上一片片不知道生长了多少万年的原始森林间点缀着一畦畦玉米、早稻、蕉芋……山谷间还冒出一丛丛挂满诱人的果实的香蕉、芒果树。婉转的鸟鸣和斑斓的蝴蝶的翩翩舞姿更令人流连。复旦大学遗传所暑期实践队一行六人那天(78日)早上几天来的舟车之劳被渴望见到大河迷人的面容的兴奋一扫而光。然而澜沧江在路回山转后呈给我们的纤细浑浊的样子却与我们的想象大相径庭。而当有半座山刚刚倒下来倾入澜沧江阻断我们的去路时,我们都被震慑了。扛着几箱、器材从倒下的山上过去,看着脚下滚滚江水,我们不禁浑身冒汗,不知因为高温还是惊险。“这不算什么,”司机轻描淡写地说,“有时汽车还被冲到悬崖上呢!”我们现在知道这儿的山民为什么至今还住着简陋的草棚,过着缺衣少食的生活。大山养育了他们也禁锢了他们。几个碧约族妇女在长长的车队旁用一个很小的锭子纺纱,我知道在我家乡比这先进得多方法早于700多年前被黄道婆革除了。

 

    车又在石路上颠簸了几个小时后,终于看到了群山环绕的澜沧县城勐朗坝。团县委副书记拉祜族雅米(姑娘)胡玉兰亲自来边境检查站接我们,以后在拉祜族中开展工作她从不离我们半步,没有她和团委其他同志的协助我们的工作不可能那么顺利。拉祜人都很热情,我们每到一处都会被拉进去“一口干”他们自酿的美酒,并以最好的山珍野味来款待我们。在工作之余我们与老乡建立了极深厚的友谊。

    拉祜族有四个支系:拉祜纳、拉祜西、拉祜普、苦聪,都住在高山上、密林中,不好交往,有亲上加亲的风俗。据资料,1985年有些地方还有近30%的近亲结婚率。这很容易形成一家多个发病的遗传病家系,这就是我们来此的主要原因。据报道,拉祜人的孩子一代比一代矮,有些地方甚至尾椎有增长的趋势。我们的研究希望对这种情况的改观起点推动作用。

    在三天时间里,我们走访了澜沧县的卫生局、民政局、妇幼保健站、防疫站、医院等十多个部门了解疾病发生、婚姻状况、婴儿先天缺陷等多项信息,以期找到有价值的遗传病家系。这项工作的难度出乎我们的想象。当地医疗卫生各系统的工作人员对遗传病几乎没有概念。我们不得不一遍遍解释,最后一个寒冷的高山上的乡政府我们还作了一次讲座。这样虽然这儿有着丰富的遗传资源,但我们既不能询问到,自己发现的可能性又很小。但我们同时做了一件更有意义的事:我们印发了关于遗传病、家系等的简介,利用卫生系统传达到每个村子,建立起了遗传资源监测网。这个完善的网络一旦发现有价值的家系就会传告我们。我们也作了优生优育的讲座和宣传,但当我们获得了更多当地的遗传资源,深入研究会使我们有最好的优生对策。我们真心希望这个民族的体质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搜集一个民族的各项医学遗传学指标的正常值对其疾病诊断是极其重要的。我们能完成这项工作,很大部分是得益于学校未放假。我们来到住着很纯的拉祜纳的富邦乡,在领导和老师的支持协助下,我们在富邦小学、初中和佧朗村小学选了200多人研究,测量了身高、体重、血压,印下了他们的掌、足纹理。这样就得到了拉祜纳的20多项标准值。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取他们指尖上的一滴血得到了他们的DNA,以次可以研究他们的基因多态性,搞清这个民族的来龙去脉。这对后来我们研究的基诺族尤为意义重大,因为无论从文献还是文物,谁都无法知道这个奇异的民族是哪儿来的。

    去佧朗村的路是修在云里的,车子在一两尺的淤泥里不停地打滑。这里的房子(如果有的草棚也好叫房子的话)多在山顶上,比富邦乡所还寒冷,但有许多孩子没有裤子,大多数孩子没鞋。不但如此,有的家里都揭不开锅了。教室几乎没象样的桌椅,几根毛竹架上木版就解决问题了。我们很为他们难受,那带来的500册书籍和药品除了中学读物送给了县里的沪滇民族中学外其余的都留在了这里。其实这里满山是宝,有许多珍贵药材。我们在工作之余采集了一些植物标本并作了些统计。是什么使他们这么贫困?这儿的孩子读到小学四年级已是极好了,这就是主要原因。据说每个乡都有好几百失学儿童。我们回来时带回近三百名失学儿童资料,我们六人各救助了一名,并希望在上海找到更多好心人伸出援救之手。

    当地人民的饮食是我们很不习惯的,所有的菜都非常之辣,盐倒吃得不多,大口喝酒,特别喜欢吃烧烤、烟熏的东西。这大大地影响了他们的体质。这对于我们是项极重要的信息。

在西双版纳州团委的帮助下,一周后我们又到了基诺洛克。我们对基诺族产生兴趣不仅因为我们有信心通过先进的遗传学手段解决基诺族起源的难题,而且我们了解到他们的苯硫脲(PTC)味盲比率高达25%。这个基因据说比较简单但尚未确定,通过基诺人的家系我们可以完成这项工作。

    我们到基诺时学校已经放假,只能招集到三四十个学生。我们一边给他们开讲座,一边测他们的尝味能力。这次共测出近十个PTC味盲者,到傍晚时去他们家一一采访(白天大人都在山上干活)。他们都住在邻近的寨子里,晚上常聚在一起看录像。我们同时采了家系和一些随机人群的血样和血压等数据。到半夜时几个人都颇为兴奋,因为第一天就完成了计划的三分之一。然而后面的工作就不那么容易了。第二天下午我们翻山越岭到了巴破寨,但找遍整个寨子才发现5PTC味盲,有一家问了半天才知道是继父(无价值)。到凌晨12点我们才和向导(乡团委书记张云)离开巴破寨披星戴月走回住所。山路两旁象嘶猿啼,别有一番情趣……接下去的几天我们同样走了几个寨子。一天中午回到住所,又渴又热,我把桌上一瓶“矿泉水”一口气喝光了。后来他们告诉我那是新配的最浓的PTC液,很明显我也是味盲,后来我回家采了有15个味盲的73人大家系,足以把这个基因搞定了。

    另有一件使我们异常兴奋的事是,我们在当地孩子帮助下收集到了50多种近300只极其美丽的蝴蝶。我们准备在校内办个展览,开开上海人的眼界。但蝴蝶种群受到的巨大的人为威胁也使我们很担心,亟须一个合理的开发对策。

    在回昆明的路上,我们顺便采访了阿克人、空格人等几个未定民族,准备下次来取他们的DNA样。回到昆明后我们又跑了几个单位了解其他民族的状况。我们有个很宏伟的计划:把中国206个民族支系的DNA全采来,研究他们的基因多态,据此画出一张科学的民族发展系统图,创建一门新的边缘学科——“民族基因学”。我们相信我们的努力会对中国各民族的团结发展有推进作用,哪怕是很绵薄。

    澜沧江,一条美丽的大川,养育了一片美丽的土地和一群勤劳的人民。我们发现一个月来我们对她的依恋越来越深。我们爱这条大川、这片土地,我们真切希望不久的将来这儿会告别贫穷、疾病、落后……  这儿有的只是美好……

                                           李辉  

                                        988月于复旦

 

 

II.遗传资源篇

上篇:云南遗传资源考察

中国人口众多,占世界的22%,民族众多,政府承认的有56个,这使得国内外一致认为中国有丰富的遗传资源,这也是中国搞人类基因组研究唯一拥有的优势。云南则因其地理环境独特,民族众多而被公认为是中国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地方。那么在云南,是否真的有这样一种资源?开采这样一种资源有哪些困难?哪儿能找到“富矿”?带着这样一些问题,我们踏上了那片神秘的土地,经过我们近一个月的深入实地考察和向经验丰富的民族问题工作者请教,以上问题初步得到了解答,同时在活动中我们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一并向大家作汇报。

一.       宝贵的遗传资源: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所以遗传资源一定丰富。这是一种很笼统的想法,事实上云南是有惊人丰富的遗传资源,但其成因很复杂,主要原因有:

1)             云南作为南北民族的最后交汇点,造成了在这样一个有限的地方,汇集了如此之多形形色色的民族。云南境内现有4千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这其中,汉、藏、回、普米、蒙古、苗、瑶等民族入滇的时间稍晚一些,其余民族则分别源于先秦时期以来南来的氐羌,西迁的百濮、百越。他们都先后迫于强大的中原华夏文化的压力而迁进云南,可以说云南因为其气候环境的恶劣、进兵的困难而成为各个被中原视为“蛮夷”之族的最后避难所。氐羌系统的民族包括:彝、白、哈尼、傈僳、拉祜、纳西、景颇、阿昌、藏、普米、怒、独龙、基诺。百濮系民族包括:佤、德昂、布朗。百越系民族包括:傣、壮、布依、水。

2)             频繁的迁移,使民族一再分化,支系繁多。由于种种原因,云南个少数民族大多数经过频繁的迁移,越古老,迁移越多。原因包括:政治动乱、战争、瘟疫、自然灾害、仇家械斗、土地肥力减退、人口压力等。迁移过程中,由于迁移路径的不同,最后定居地的不同,原来完整的民族又分化成风俗习惯、体质特征都有差异的支系,在支系之下又循回这一过程。以西南地区最大的少数民族:彜族为例,人口有6百多万,而经证实的支系有20个之多,各支系之间种质特征有明显的差异。

3)             地理环境的隔绝和语言文化的隔离,造成了通婚圈子狭小。云南地区山脉起伏,江河纵横,交通险阻。不同的民族往往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之下,同一民族也因迁移而四分五裂少有联系,一些民族群体因远离主体部分,通婚范围日益狭小,家乡的遗传疾病十分突出,严重影响了这一民族的人口质量。即使居住在同一地区的少数民族,也常因为习俗或是语言不通而不与其他民族通婚。

    这些原因造成了云南丰富的遗传资源,又可分为两种。一为基因组多样性,另一为遗传疾病家系。前者主要是由前两种原因造成的,后者是由第三个原因造成的。

    A基因组多样性体现在云南众多遗传体质各异的少数民族,还体现在同一民族中体质特征有差异的众多支系。基因组多样性如同生物多样性,使得这个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前进的道路更宽广,应付突变的进化素材更丰富。这些少数民族也应用比保护稀有物种更大的勇气来保护。

    云南少数民族基因组多样性的可贵之处还在于相间遗传异质性的基础上,各血缘群体内部是高度的遗传同源性。由于迁移造成遗传学上的奠基者效应明显,群体中个体有相当近的共同的祖先,有较大可能性享有同样的基因,同样的遗传病发病机理,这样的人群“纯”遗传因素均一,每一个体代表性强,研究这样的群体,样本不用太多。不象研究汉族,取上千个样也不能说得到的数据代表了标准的汉族。

    B丰富的遗传病家系多源至内部通婚。例如,云南文山的彝族“白倮”支系,由于南迁远远脱离本民族主体,受当地汉族和壮族等强势民族的排挤,加之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生活在今文山州富宁县木央等地的这些“白倮”历来不与其他民族通婚,也不与境内其他W族通婚。近亲结婚盛行,解放前有80个村寨,现在只剩下30余个,人口越来越少。当地政府为拯救这一民族,允许他们生三个孩子,但当地人说“生的多,死的越多”。此外在玉溪地区新平县杨武镇丕且办事处,元江县的彝族通山苏支系,他们被认为是黑彝族南迁的一支,自视血统高贵,不与他族及其他W族通婚,人口素质极为低下,遗传疾病普遍,民间流传着“山苏不是人”的谚谣。类似情况在红河哈尼族的叶车支系中也有。在另一类民族中,由于长期定居在一块富裕的地区,千百年来没有移动,遗传疾病在一些群体中较为突出,这一类民族主要是稻作定居的侗彝语民族,在一些交通闭塞的小坝区尤为常见,如贵州榕江县车江寨的侗族,由于长期聚族聚居于车江坝,经济上又优于周边民族,所以他们往往愿意在寨内通婚,当地侗族中先天性的痴呆人很多,并在某些家系中有规律的隔代出现。在我们此次考察的澜沧县富邦乡某些偏僻的山寨,由于近亲结婚,一个寨子中常常互相间都是亲戚,还造成痴呆儿,先天残疾,唇裂等病例超乎寻常的多。在我们为当地小孩做肤纹检查中发现相当多小孩有异常的肤纹,如十指皆弓,通贯手而又七三叉点上位指间三区纹,这些都是遗传物质发生变异的外在表征。这些问题都急待我们遗传学的科学工作者去研究并解答。

二、开发遗传资源的困难。

    A根本问题:遗传资源不同于其他普通的资源,因为这个其中牵涉到的是人,有独立人权的人,他(她)有权决定是与你合作或拒绝合作,也有权知道对他的DNA样品研究后对他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坏处,也有权在合作过程中任何时间提出收回自己的样品,终止合作,这完全是他的自由,这也正是西方社会中并未形成保卫管理遗传资源的体系,因为人权自由观念深入人心,是否成为遗传学研究对象是个人的权利。这就决定了在开发遗传资源过程中,不能光看到冷冰冰的冰箱中的样品,要完全取得被研究对同意,尊重他们的选择,不能勉为其难。这自然而然就增加了工作难度和强度。在贫困落后的云南山区,少数民族群众普遍对抽血反感,以为攫去了他们的元气,对做科学研究的意义更是难以理解,这只能依靠我们做大量的耐心细致的工作,才能达到目的。

    B最主要的困难是:云南大多数民族聚居区是贫困落后的山区,温饱尚未解决,医疗卫生体系非常之薄弱由于贫穷,所以医疗投资少,对遗传性疾病不甚了解,更别提建立完善的出生体检到遗传疾病家系登记制度,这是从医疗系统来讲,缺乏对遗传疾病家系的发现能力。从患者角度来讲,由于温饱都没有得到解决,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尚受到威胁,对生命也就珍惜不起来了,有些贫困落后的地方,家中有人患病,往往自己上山抓兰药草吃吃了事,医不好家里也不送病人去治病,只能任其病死,有时候受重视的程度还不如一头牛,这种做法实出于无奈,贫困的面貌降低了人生存的标准。如此两者叠加,就很难指望在基层医疗机构获得遗传家系资料。只能自己亲自下乡调查,其工作量之大,更想而易见。而相反,在经济发达的汉族聚集区,有较完善的医疗体系,则较易从临床医师那里获得第一手遗传家系的资料。

    C遗传资源不同于埋在地下的煤矿,石油,即使不去开采,也不会消失,遗传资源有时效性,而且这一问题非常紧迫。交通的改善,人员交流的增多,观念的改变,正冲击着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区人民的生活,婚姻习惯,家庭结构。

    近年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经济,到处大量修筑铁路,公路,云南也不例外。我们一路上看到,思茅到澜沧原先需绕道景洪,如今可直达,且投入车辆很多,客运市场非常活跃,从景洪到基诺也已有绕山公路之外,沿坝内河流修建了高等级公路,更为便捷,从乡驻地到普遍农村只是土路,到了雨季汽车交通不便,但我们看到当地农民修路,护路的热情着实非常之高。农民已经普遍有了“要想富,先修路”的观念,随着交通的改善,民族交往的增多,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婚姻取向更偏重经济因素,不同民族间的通婚越来越多,由此以来,相对血缘较纯的民族村寨越来越少。而且随着人员流动的加剧,原来的家庭结构往往会变得不完整,给调查采样带来麻烦。例如我们在景洪县基诺乡采集味盲家系时,调查12户中,有一户父母外出打工,一户父母离异,一户父亡母改嫁,一户到最后才搞清其父是继父,让我们常常乘兴而去、扫兴而归,增添了工作的难度。

    随着山乡观念的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不仅以往那种大家族聚居的现象不多见,有些地方人们已接受了计划生育的观念,变成了自觉行动。例如我们在基诺乡调查,少有农户生育三子,虽然政策允许他们生三胎,但大多数只养一胎或二胎。这对遗传学研究来说,使一个家系的信息减少,采集有价值家系难度大增,同样一项研究需采集更多的家系。  

    D、其他:还有一些困难包括这些地区大多交通不发达,到达困难;采集样品经费缺乏;地方领导对这种资认识不够,重视不够等等。

三、哪儿找“富矿”

   此次云南之行,很大的一个收获是拜访了一些对云南民族学研究造诣颇深的学者,尤其得到了云南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的苍铭同志的指点,初步了解到哪儿去找血统较纯,有代表意义的少数民族群体。

据请教,边境一线及内地一些高寒山区的民族村寨民族血统相对较纯,而交通线上的民族村寨则杂乱。现列表如下:

1、  彝族:禄劝县撒营盘黑彝 文山富宁县木央白彝

2、  纳西族:中甸县三坝乡白地村

3、  藏族:中甸县

4、  白族:大理市周城镇  怒江州泸水县洛本卓白族乡

5、  哈尼族:思茅地区澜沧县酒井哈尼族乡

6、  傈僳族:福贡县卡石色得洼底村

7、  怒族:福贡县匹河怒族乡

8、  拉祜族:澜沧糯福乡、木嘎乡

9、  景颇族:德宏州盈江县铜壁关金竹寨     潞西县西山乡

10、德昂族:潞西市三台山乡

11、阿昌族:陇川县户撒乡

12、独龙族:怒江州贡县独龙江乡

13、佤族:西盟县岳宋寨

14、布朗族:西双版纳勐海县布朗山乡

15、基诺族: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

16、傣族:思茅地区孟连县帕亮办事处南哈寨 勐马镇双相办事处南尼寨

17、壮族:文山州富宁县八宝镇 曲靖师宗县高良乡

18、布依族:曲靖地区罗平县八大河乡

19、水族:曲靖富源县古敢水族乡

20、苗族:红河金平县金水河镇乌丫坪办事处上田房村

21、瑶族:曲靖师宗县高良乡上笼嘎村 红河金平县金水河镇南科村

22、蒙古族:玉溪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

23、普米族:丽江宁蒗县翠玉傈僳族普米族乡

四.我们的经验和建议

我们此次考察活动是一种尝试,积累的经验也有利于我们今后大规模开展这项工作。

1〕               遗传资源的考察对象是人,所以一定要尊重人权。我们在出发前就请教了金力教授,他为我们提供了国内外同行进行类似采集遗传资源时使用的知情同意书。所谓知情同意书就是在采集每一样本之前,让当事人知情,征得其同意,并让其在这样的一张纸上签字。知情的内容包括:该活动的意义,他的权利和义务,可能的结果等。这样一份知情同意书证明他对研究人员授权使用他的DNA样品。如果有何科研结果的话,也可出示这些证明,表明无侵害人权的行为。同时我们也要承诺对他的个人情况保密,保护他的隐私权。

2〕               涉及少数民族问题,一定要谨慎。少数民族问题,向来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如果强行开展活动,引起争执,可能会造成很大的风波。少数民族又有很多特别的风俗习惯、禁忌,与他们交往,一定要入乡随俗,尊重他们。我们此去的阑沧县富邦乡,当地因地处高山之间,气候寒冷,当地人多喝土酿的米酒驱寒,又特别地好客、朴实,不喝他们的酒就会被老乡看作瞧不起他们,事情就办不成。陪同我们前往的雅米特地拎上了两瓶白干,吩咐我们一定要喝。我们平时滴酒不沾,这时为了活动的顺利开展,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这一路下来,我们的酒量倒是突飞猛进了。在语言交流上,和少数民族群众也是一个问题,因为贫困、落后,文盲多,成年人多不会说汉语,只能稍为听懂,我们只能通过当地的少数民族干部与他们交流,同时我们也努力学习当地民族语言,并在此过程中于当地群众建立了感情,增进了友谊。

3〕             采血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直接从静脉采血,虽一次采血量较多,但给对象造成的痛苦较大,采血量大,少数民族群众一般心理上难以接受,加上一些封建思想,会阻力很大。我们去就听到,以前有医学工作者去山乡搞研究,需采血,最后谣传成了中央的干部要童男童女的血,差点身陷山乡,回不来了。同时静脉采血,野外操作较为麻烦,需携带大量一次性针筒、酒精棉球、装血样的试管和初步分离血样所需的试剂和离心机。并且对血样要及时处理,否则常温不能保存。考虑到野外需要便捷性,并且我们也不需要大量的血样,所以我们采用了指尖采血,干纸片法保存的办法,事实证明这一方法正适合野外活动,我们在农户家中、乡村小店、户外电影放映场。小学校、甚至就在路边,都用这一方法采血,我们使用的是一次性的针头、一次性包装的消毒棉球,能保证卫生。

4〕             取得当地政府的支持,为少数民族服务在先,这是我们的又一经验。我们此次活动是一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事先发信与当地的团委取得了联系,征得了同意以后前往,所以到的两处-澜沧县和景洪市,都得到了团委的热情欢迎,并给予了大力的帮助,在活动地点-澜沧县的富邦乡,县团委正副书记亲送我们下乡,副书记-雅米,陪同我们全程,乡团干事-叶世跃,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尽的帮助;在景洪市的基诺乡,版纳州的团委副书记-杨洪雯同志亲送我们下乡,把协助我们工作的任务郑重交付给了乡团委书记-张云同志,张云在随后我们一周的活动时间里,天天与我们形影不离,特别是晚上都要陪同我们工作到深夜,每一位调查对象都是他前去说服,真是磨破了嘴皮子。可以说,没有像雅米、张云这样当地的少数民族干部的陪同,我们在当地寸步难行,更别提开展活动。

5〕             另外,为少数民族服务,以诚待人是我们此次活动的宗旨。我们是社会实践活动,内容还包括科技、文化、卫生下乡,我们给当地中小学同学送去了他们渴望的书籍,为乡村赤脚医生送去了急需的药品,到乡村每家每户义务为村民体检,量血压,同时普及卫生常识,还在乡村中举办讲座,普及科技知识。可以说正是我们以上这些活动,诚挚地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才打动了他们,于他们建立了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通过此次云南实地考察,我们发现云南的确有丰富的遗传资源,但资源不加以保护、开发和利用,其价值就无法体现。而这一过程又比想象中要困难的多。当务之急我们可以拯救基因组多样性的遗传资源,即云南各血统较纯的民族,因为这相对比采集遗传病家系要容易些。采样还包括同一民族的不同支系,有时候不同支系间的差距都超出了不同民族间的距离。另外民族是一个文化学称谓,加之以前人为划分的误差,有些虽划为同一民族,实际属不同种源。建立云南少数民族包括不同支系的基因库不仅能保存宝贵的独一无二的基因,也能尝试用遗传学的手段来解决民族的归属问题,这于国于民,都是一件大好事。

我们准备在今后的几年里,能参加到这项工作中去,为我国遗传资源的挖掘出一份力。(张蔚

                                                             

 

下篇:我们的具体研究项目

    遗传物质——基因是每个人都有的,它们控制着人体的各个部分。但是每个人的基因总与别人的有或多或少的不同。基因作为资源和矿产有相似之处。以铁作比,铁在地壳中含量极丰富,在土壤(特别是红土)中到处都是,但我们极难利用,只有当它以某种形式大量聚集,形成矿藏才可以开发利用;基因也是一样,只有当特别的基因集中在特定的人群身上,才可以作为研究的对象而成为资源。

    遗传资源又与矿产资源不同。一般情况矿产资源不开发不会减少;而遗传资源却会因为交通发展、人口迁移、群间通婚、计划生育等社会发展的必然因素而逐渐消失。谈先生去年给江主席的信中详细讲了我国面临的这样一个紧迫问题,得到了江主席、党中央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云南因其特殊的地理、民族状况而成为我国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见 = 3 \* ROMAN III。环境因素篇)。所以我们的研究从这里开始。

1.            民族基因多态性研究

    基因总是在以一定的速度发生着突变,这种突变是不定向的。在相互通婚的人群中,几种突变型有固定的分布状态;而相对独立的人群之间这种分布状态会很不相同,甚至突变型本身就不一样(这就是基因的多态性)。云南的各民族支系之间就存在这一状况。根据他们间某几个基因的差异大小可以推断他们分开的大致年份。

    这种研究对民族工作的意义极其重大,因为这是迄今为止最客观公正地揭示民族起源、分化程度等的科学方法。它至少能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一些不知族源的民族的起源问题。本次考察研究的基诺族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基诺族是19766月国务院正式确认的一个单一少数民族,人口较少,1990年才16800多人。他们大多数生活在深山中,历史上没有自己的成文史,汉族的史料里也只有极少很不确的星星点点,在当地也没挖掘出有意义的文物,族源问题以前只能根据传说、社会形态、送魂路线等来反映。而通过对该族基因多态性的研究与其他民族的比较就可以确定她是什么年代从哪个古代人群分化出来的。

    二.未定人群的归划。民族确认划分工作是解放初进行的,由于当时对少数民族研究程度极有限,只确认了50多个民族。而事实上,如果以中国有206种不同的少数民族语言计,应有206个民族(语言能较好地反映遗传上的分化)。这样民族划分后出现了许多孤立的人群。国务院为了行政管理方便决定把他们划进相近族,比如苦聪人划归拉祜族、摩梭人划归纳西族。但至今仍有不少人群无法划分。云南有阿克人、空格人等好几个,特别是红河地区的茫人,对未定民族难以享受民族待遇颇有意见。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这次实地了解了阿克人(勐罕)、空格人(勐养)的状况,从表征上看,他们的体质确实与周围民族有差异。由于时间关系未采他们的基因样品。在我们以后的工作中会解决他们的归属问题。

    三.历史上民族的去向问题。长江及其支流两岸悬崖峭壁上的许许多多墓葬使濮族人远近闻名。但是中国56个民族中并没有濮族。这给人疑问:濮族哪儿去了?据调查,濮族向西南迁徙,现在云南文山的彝族人就是濮族人的后裔。那么,濮族现在还成不成为一个族,他们是否已经被同化了?这只有靠基因多态性的研究来解决。

    四.历史遗产的归属问题。云南、贵州古代有滇国、夜郎,他们是现在那些族的先民;四川和云南之间有一条斜线上分布着许多大石棺又是哪个族留下的。从那些遗骸里取出DNA,可以判断他们分别属于现在哪个(些)民族。

    五.民族间亲缘关系的确定。民族学家推测,现在西南许多民族是氐羌的后代。藏族、羌族、彝族有着亲缘关系。我们的研究确认了这一关系的话,将大大增进我国民族大团结。

    把基因多态性的研究用在民族学上在世界其他地方尚无前例,我们的工作开了先河。我们的研究也必将持续扩展开去。这将开拓一门全新的意义重大的边缘学科——民族基因学。

    本次考察采集了两个民族[拉祜(纳)族、基诺族]的近400DNA样品。取样地点是该民族最封闭的地区,确保了没有融进其他民族基因。拉祜族是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富邦乡和佧朗村取了两个小学和一个初中的200多学生。基诺族在基诺洛克在巴朵、巴破两寨。取样方法是在指尖刺破1mm皮肤取一滴血保存在取血纸片上。回实验室后可以从中取出DNA进行研究。我们取样完全是要对方同意的。每个被采血者都签了《知情同意书》。现在实验室研究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不久,初步成果报道将见诸学术刊物。

2.            苯硫脲(PTC)味盲基因研究

    PTC味觉的差异是1931年由Fox发现的。N-C=S基团对有PTC味觉者有一定苦味。故不光是PTC,所有含N-C=S基团的物质的味道都与PTC味觉有关。1989Reddy & Rao 研究了PTC味觉的遗传机理,发现PTC味盲是不完全显性遗传的。同年Olson et al 发现它符合双位点模式,一个位点控制PTC尝味,另一个控制一个更泛的尝味能力。许多研究者发现PTC基因和Kell基因是连锁的(total lod=10.78 at theta=0.045)。Kell基因在7号染色体长臂33-357q33-q35),所以PTC也在7q上。但是确切在7q的哪一段还未具体定位,所以这个基因还需做定位克隆的工作。我们如果采到足够的家系,根据味盲出现位置和几个DNA位点出现频率的对应来定位该基因,以进一步克隆该基因。

    PTC尝味能力和血型一样是无影响性状,所以不同程度地得以保存。PTC尝味能力在不同种族间差异很大,黑人只有3%味盲而白人有30%。汉族人有10%,其他 民族也各个不同。我们考察的基诺族人报道的PTC味盲率是25%,在中国人群中属相当高的。所以在他们中寻找味盲家系比较容易找到。

    我们测试用的试剂是这样配制的:把1gPTC溶于1升水作1#剂,再稀释到一半浓度作2#剂,一直稀释到14#。被测试者从14#开始尝直至尝出苦味。在测试中我们发现:完全味盲者不能尝出1#剂,味盲基因一半携带者能尝到8#-1#之中,无味盲者能尝出14#-9#中一个。

    我们在基诺乡民族小学招集了30多名学生测试,发现12个完全味盲者和17名味盲基因一半携带者。到晚上去他们家中采集家系。采到可用的小家系8个。我们对测试是非常谨慎的,取回的家系马上分析。曾发现有个孩子一家不合规律,我最后一晚一人翻了几个山头去复试,发现他不是味盲。在巴破寨我们在采集随机样本做基因多态性的同时也找到了3个小家系。采家系DNA样品也是用干纸片法。

    回上海以后我又以同样的方法在自家采了一个73人的大家系。由我开始共有15PTC味盲(见家系表)。

    这样就有了足够的资料研究PTC基因了,这项工作将在实验室里近期内完成。

3.            拉祜族人肤纹研究

    肤纹是人类外露的生物学性状。1892Galton首先提出指纹的分类系统。此后Cummins修订了肤纹分析方法,并最早描述了先天愚型患儿的肤纹特征。异常肤纹组合可作为某些遗传病的辅助诊断指标。所以测定每个民族肤纹各项指标正常值对该民族遗传病诊断意义重大。而且由于各民族肤纹不同甚至差异很大,也可由此对民族进行分类。到1996年我国56个民族都已或多或少做过肤纹研究。拉祜族以前做过拉祜西和苦聪,而且只有掌纹没足纹。我们这次采的是拉祜族里较独立的拉祜纳,而且是选取了一个极为封闭的人群,基本消除了与其他民族融合的因素。我们取样的年龄跨度极小,为8-16岁。有些数据会受年龄影响。我们这样的取样消除了这一影响。这都保证了数据都是科学的、有价值的。

  我们用油墨把每个人的手纹和足纹印在纸上,分析了以下九类数据:指纹类型频率、手大鱼际纹、指间区纹、手小鱼际纹、总指纹嵴数、a-b指间嵴数、掌褶纹、拇指基球纹、趾间区纹,共17项,是极为全面的。

  在分析中我们发现该人群的肤纹指标数据很特别,不但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已有数据差异大,而且与族内其他支系差异也不小。比如他们的手指斗型纹频率极高(具体情况见后附论文《拉祜纳人肤纹研究》)。这些情况可能得出一些全新的论断:拉祜纳这一支系的族源要重新确定。拉祜纳的确与其他南方民族不一样,如他们是唯一南方的穿着北方长开襟袍子的人。我们将从基因上进一步论证我们的设想。

  拉祜纳人的异常肤纹也较多。如手掌上出现猿线、拇指基球有胫侧弓、九指有弓形线、总指纹嵴数过低或过高,全都可能是遗传缺陷的体现。这与他们近亲通婚率高有关。

4.            建立遗传资源监测网


  在下一篇中将讲到,由于多方面因素,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是遗传病多发、遗传资源集中的地区,有很大的开发潜力。我们此行由于精力有限未能进行难度较大的遗传病普查工作。但我们在走访一些有关单位(卫生局、医院、防疫站、残联、妇幼保健中心等)的时候,都反映拉祜族的体质问题很大,但都没有具体资料。对于遗传病,当地许多医务工作者都没有概念。我们的领队张蔚瓴在澜沧县、富邦乡等地都召集了医务工作者作了介绍遗传病及其价值的讲座、报告。更重要的是我们印发了遗传病简况资料和遗传病监测协议书,利用当地医疗机构为我们提供遗传资源的信息。在每个村寨中基本都有赤脚医生,我们的资料传到了他们每个人手中。这样,一张极细密的监测网就张开了。这个网络的价值和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现在,全世界对人类基因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见附录11)。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美国开国来第六个国家科研项目。中国的基因研究也发展迅速(见附录2)。我们的工作可能只是在这波大潮中注入了一丝涓涓细流,也可能发展成一支不可估量的洪流,因为我们的工作才刚刚起步,前路漫漫,修远坎坷。    (李辉)

 

 

 

 

 

III.环境因素篇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在这片仅占全国 二十二分之一 的土地上,却聚集着二十六个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又分为许多不同的支系,蕴藏着丰富的遗传资源。

    云南多山,山地面积占全区的90%以上 ,而我们所到达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基诺乡,山地面积更高达99%以上,且山坡多为45度以上的陡坡,山高路险,交通不便。同时,由于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受季风影响,使这里的气候分成明显的干季和湿季,降水集中在3~10月份,降水量大。山洪、滑坡对本来已很脆弱的交通线造成极大的破坏。在我们去澜沧县的路上,一次大规模的滑坡把一条由思茅至澜沧的县级公路完全掩埋,我们不得不扛着书籍和设备从60度的山坡上爬过去。到了澜沧县,在下乡考察的途中,吉普车在狭窄泥泞的山路上打滑更是家常便饭。这还只是距离县城较近的乡,至于更远的乡村,在雨季与县城是完全断绝交通的。各少数民族就在这种地理条件下呈点状和狭线状分布,在相对封闭而简单的小社会中繁衍生息。

    群体遗传学的角度,高山造成了基因的相对隔离。在澜沧我们了解到,不仅不同民族、同一民族的不同分支具有不同的居住区域(如傣族喜欢居住在坝子里,佤族、拉祜族多喜欢居住在山顶,而同属拉祜族的拉祜普、拉祜纳、拉祜西和苦聪又各有其分布特点),而且同一民族同一分支的不同村寨,其基因组成也是较为纯一的。据资料显示,1985年拉祜族的近亲结婚率还高达29%,而有三代以上血缘关系的夫妻更不在少数。由于与外界的隔离,婚姻往往局限于一村一寨之内,阻碍了基因的外流和外来基因的渗入。在我们调查的澜沧县富邦乡佧朗村,全村与其他户无“亲戚”关系的居民只有五户。基因的相对隔离为具有独特性状的基因得以保存和稳定遗传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稳定的家系,相对较纯的基因组成会使变异基因和特有基因易于显露出来,从而为某种控制疾病的基因的检出和定位提供可靠的材料。在基诺山,我们做了对苯硫脲味盲家系的调查。我们可喜地看到,这一由单基因控制的隐性性状,在患者家系中tt型和Tt型的比例约为一比一,从而更利于分析和研究。

 

环境遗传学的角度,有很多遗传疾病是遗传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云南全境的湿热气候和山区地理条件,少数民族地区简单的生活习惯使遗传物质有了几乎相同的表达环境。在走访中我们发现,尽管民族不同,当地人民均有喜食辛辣食物、腊制食物、嗜好烈性酒和烟叶等习惯。在食物烧制方面,当地人仍使用火塘(即直接在室内的土坑内用木柴生火,锅子吊在火上烧饭,火塘中可放烧烤食品,没有烟囱),而当地人喜欢的食品——“干巴”(一种腊肉)就在火塘上的木架上任凭油烟熏烤。从健康学来看,这些饮食习惯都是容易诱发食道癌的。另外当地人饮食结构单一,比如在贫困地区肉类食品缺乏,在一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不会种植蔬菜,每餐主要是米饭和盐水加有限的野菜,容易因缺乏必需氨基酸和维生素而诱发相关的基因病。这样,发现的病例就成为内在基因缺陷的一面镜子,并且环境条件越均一,这种对应作用就表现得越强。通过对大量此类病例的研究、对其患者基因与同民族正常基因“背景”的对照,就有可能实现对该患病基因的定位。

 

进化遗传学的角度,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又有众多支系,那麽他们从何而来?对这个问题历来答法不确。但另一方面,各少数民族相对独立,很少与外民族通婚,使本民族的遗传物质保持基本的稳定。通过对四百多个家庭的调查,我们发现,当地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成婚率远低于该民族内部或汉族内部的成婚率,不同少数民族之间的成婚率则更低。这就为从遗传学角度阐明不同民族起源问题提供了可能。通过对该民族随机人群基因组成与其他民族的比较,就可以得出这两个民族在进化上的关系,进而解释该民族的起源。另外,现有的民族划分还有很多主观成分,距离遗传学研究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通过对各民族群体基因组成的多态性的研究,可望制出一张适合遗传工作者和其他民族工作者使用的客观的“遗传学民族发展系统图”。

    本篇主要从遗传学的角度阐述了云南尤其是我们所考察地区的遗传学环境,这个环境为我们提供了遗传学研究的丰富素材,但它距离系统的科学研究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当地对遗传病的认识还接近于零,对具有家族性的疾病还缺乏有效的监控,医疗水平的落后也阻碍了对重要病例的发现和重视。另外这个环境正在遭到人口外流等因素的破坏,这个环境正在逐渐消失。而对该地区遗传资源的研究至今还很少。金力教授曾说过,遗传资源如果没有被研究利用,是不能被称为资源的。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希望我们的工作能为利用我国丰富的遗传资源尽一份力。可喜的是,在我们所考察的澜沧和基诺地区,我们的活动已经使当地领导感到了基因保护和研究的重要性,对遗传疾病和民族体征变化的具体监测体系也在初步建设之中。(张昊)

 

 

 

IV.生物资源篇

    云南省的生物资源极丰富,占全国1/22的土地上有着全国一半以上的物种。尤其是我们考察的滇南地区。植物资源是我们利用得最多的。在澜沧和西双版纳的山坡草地上每平方米总有100-500株草本植物。这些资源植物可分为药用、食用、观赏、油用等

   云南的药用植物种类极多(有3000多种)、有特色。如当归,云南的叫云归,比陕西的秦归好。云南的虫草体大金黄、疗效出众。这些我们在山上和当地中医院都亲见了。基诺山还大批种植砂仁,它们色泽深红、气味极浓、与众不同。这些药用植物极有开发价值。西双版纳药用植物园在研究它们的快速繁殖方法(如天麻种子人工繁殖),将使药材开发跨上一个新台阶。

    西双版纳一片特有的食用植物是水果。仅芒果就有十几种,另外有西番莲、菠萝蜜、凤梨、火把果、木瓜等等,都是营养丰富。当地人也喜欢食用蕨、鸡枞、块菌等野菜,如果人工种植,经济价值也很高。

     油中之王——油棕在澜沧、西双版纳到处可见,还有油瓜、风吹楠、油橄榄等使当地油料资源极丰富。芳香油当地的产量也很大而且潜力很大,玫瑰一类的植物有好几十种,还有桂花、依兰、香茅草、山苍子、安息香等。创建香料种植、加工、外销全配机构极有前途。

    当地的观赏植物也极多。我们看到当地家家养花。有许多山间野花,开起来也极艳丽,远胜过上海家养的。更不用说当地栽培的花卉。可见观赏植物是值得开发的。

    从上面几种植物看来,利用潜力还很大,但现在开发中存在很多问题:如未综合利用、加工粗糙,或工具原始以至成本太高影响收益,采收时不注意保护资源,影响来年产量。如拉祜族的高山玉绿茶加工不够精细而影响销路。又如山苍子在有的地方常砍树挖根地利用,以至产量大大下降。所以开发时要注意“养”、“用”结合,要考虑以下几点。

1.             要使植物有再生能力。植物虽能再生,但过度开采,超过其再生能力,就会越来越少,不能恢复。如重楼等用根植物,不留小株,日久就找不到了。

2.             要保持植物再生环境。如天麻要保证有潮湿的长有密环菌的木桩。

3.             要注意植物的环境功能。要轮换开采以使林木能条机调节气候,保持水土,保护动物,营造好的小环境。

4.             要综合利用。开发一种植物要充分利用,物尽其用;同时布局要合理,原料就近加工附近销售,降低运费、运损。

   除植物资源外,我们在当地市场上看到有很多蝴蝶标本。这是种很畅销的工艺纪念品。但我们同时注意到对蝴蝶的捕捉量太大,严重威胁了蝶类的好几个物种。基诺山中的蝴蝶现在还非常多。我们从当地孩子手中收集了几十个品种。当地孩子在假期大部分上山网捕蝴蝶,以低价卖给来收购的商贩。他们的捉捕是扫荡性的。蝴蝶这类动物一旦密度降到一定程度,就会迅速消亡,不能恢复,所以现在采取措施阻止这种捕捉是极紧迫的。

    在版纳野象谷有人工养殖蝴蝶的示范点。基诺山人工养蝴蝶条件很好。只要了解几种蝴蝶的食性、生活习性,在大棚中种植它们的食用植物,就可大批养殖。待蝶产卵后可以收集加工,就地做成标本、贴画,不失为当地可以考虑的一个经济发展方向。

    附录4例了基诺山常见、珍贵蝶类和它们的食性。    (李辉)

 

 

 V.医疗卫生篇

澜沧县地处中国西南边境,经济文化落后,交通通讯闭塞,人民群众自我保健意识淡薄,人口素质低,自然灾害及各种传染病时有发生,农民群众因贫致病、因病返贫现象十分突出,县情集“老、少、边、山、低、穷、灾”于一体,因此医疗卫生状况相当落后。

我们一行六人先后走访了县人民医院、中医院、防疫站、残联、卫生局等医疗卫生单位详细的了解了当地的实际情况,现将其总结如下:

 

一、传染病免疫及其他疾病的发病情况

澜沧县危害性大的八种传染性疾病为细菌性痢疾、疟疾、伤寒、麻疹、肺TB、淋病、肝炎、乙脑。细菌性痢疾季节性强,6-8月为高峰期,流行原因有带菌者流动大、持续干旱、气温高、苍蝇密度高、环境卫生差及群众有手抓食物和喝生水的不良习惯等。

疟疾俗称“闷头摆子”,1949年全县发病高达2453/万,1953年后,经大力防治发病率逐年下降,1997年出现周期性流行,但都在短期内得到了控制。

麻疹为儿童常见病,1972年出现周期性流行,1982年卫生部门加强了疫冷链设备并建立儿童严格接种卡证免疫制度,1985年后仅发生个别患者。

淋病在1960年后逐渐灭绝,但在1980之后死灰复燃,1985-1990检出患者810人。

七种传染病发病情况如下:(98年上半年)

1、  肝炎:21例(甲肝11例,乙肝8例,未分型2例)与去年同期(19例)相比上升10.53%

2、  疟疾:50例(血检阳性)发病率1.09/万,与去年同期(57例)相比下降12.28%

3、  痢疾:183例,占发病总数的43.26%,与去年同期(161例)相比上升13.66%,死亡两例,病死率为1.09/万,与去年同期(1例)相比上升100%

4、  伤寒:55例,占总发病率的13%,与去年同期(114例)相比下降51.75%

5、  淋病:36例,占发病总数的8.51%,与去年同期(39例)下降7.69%

6、  麻疹:18例,占发病总数的4.25%,与去年同期(138例)相比下降86.96%

7、  结核:60例,占发病总数的14.18,与去年同期(45例)相比上升25%

其他疾病如恶性肿瘤,占各类疾病死亡人数的1.58%,居12位,胃癌居首位,其次为肝癌,这与当地饮食习惯不无关系,当地群众爱食辛辣之味,烟熏、腌腊肉类,并且大量饮烈酒。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和营养不良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九八年食品卫生监测:

1、 从业人员体检:1-6月县城从业人员体检333人,检出HBSAG阳性24人,乡镇从业人员体检486人,检出HBSAG阳性11人,完成全年任务数的44.43%。检出阳性33人(检出率4%)已上报卫生执法监督所作了调离岗位处理。

2、 食品及餐具监测:采集肉及肉制品24份,糕点样品33份,冷饮样品28份,酒类样品21份(合格率100%),酱油5份,生鲜牛奶4份,共6大类,115份样品,采集餐具样品243份,合格10件,合格率4.15%

 

二、医疗卫生事业机构

澜沧县拥有县医疗卫生单位5个,包括县第一人民医院、县卫生防疫站、县妇幼保健站、县第二人民医院等,另外设有乡镇卫生院19个,各企事业单位亦建有单位医务室和卫生室共计23个,每个医务室有医务人员1-3人。1990年有乡镇卫生员270人,其他卫生员或接生员176人,有村寨草医卫生员、接生员1600余人。

 

三、医疗设备和技术

80年代后,政府增拨卫生经费,医疗设备不断充实,县内较先进的医疗器械主要有:超声波诊断仪2台,X光机3台,进口心电图机2台等等,全县共有救护车5

 

四、妇幼保健工作

由于村级妇幼保健网点未健全,乡村妇幼保健人员业务素质偏低,卫生设施及抢救条件受限,造成早产妇高死亡率状态,且死亡的100%为山区农村妇女,经济贫困占100%,为了使妇幼保健工作落到实处,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基层,县妇幼保健站抽出了1/3的人员指挥负责基层工作,今年下乡11人,456人次,共1111天,人均下乡101天。

妇幼保健业务指标完成情况:

(一)、妇女保健工作

1、  新法接生

1997年全县产妇总数5185人,出生总数5202个,其中活产数5150人,死胎死产52个,完成新法接生2425人,新法接生率51.36%。其中,住院分娩585人,住院分娩率11.36%

2、  早产妇死亡监测工作

1997年全县23个乡镇均开展早产妇死亡监测,今年出生活产5150人,早产妇死亡9例,死亡率174.76/10万。死因:第一位合并内科疾病4例,占44.44%,第二位产褥感染及产后出血各两例,各占22.22%。第三位产后子痫一例,占11.11%

(二)、儿童保健工作

1、   0-6岁儿童健康体检

全县0-6岁儿童39969人,其中0-2岁儿童15905人,3-6岁儿童24064人,今年开展健康儿童体检14346人,体检率35.89%,检出营养不良4303例,患病率29.99%

2、五岁以下高危儿童管理工作

1997年全县五岁以下儿童26914人,高危儿童3254人,已管理2120人,管理率65.15人。管理范围:早产18例,低出生体重82例,反复呼吸道感染251例,反复腹泻133例,体重缓增62例,营养不良527例,佝偻病509例,贫血192例,先天性心脏病48病,其他10离。

3、五岁以下儿童出生死亡监测

(1)   围产儿死亡率33.26/1000

(2)   新生儿死亡率30.68/1000

(3)   婴儿死亡率69.51/1000

(4)   1-4岁儿童死亡率4.5/1000

(5)   0-4岁儿童死亡率88.54/1000

(6)   新生儿破伤风死亡率0.39/1000

由于澜沧县财政基础薄弱,医疗卫生投入严重不足,项目配套基金得不到及时的兑现,导致村医报酬偏低,人员缺少,设备简陋,再加上澜沧县人多地广,人民文化素质低,卫生常识缺乏,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澜沧县卫生落后的状况。由于近年来国家和兄弟城市的对口支援,情况稍有改观,但仍需大量的投入,才能真正提高澜沧县的医疗卫生水平。

富邦乡1989-1997年早产妇死亡率、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统计(/1000

年度

五岁以下儿童

婴儿

新生儿

围产儿死亡

早产妇/10

畸形发生率

1989

192.31

142.46

89.85

78.56

244.80

/

1990

126.29

93.48

59.90

57.14

207.82

1.45

1991

148.33

118.40

73.94

73.28

276.78

2.25

1992

106.23

82.57

55.05

54.76

257.97

0.37

1993

101.60

82.45

48.40

51.52

196.04

0.78

1994

131.39

111.94

66.08

68.74

265.91

0.85

1995

107.91

91.53

58.19

47.14

168.10

0.63

1996

75.29

61.36

34.58

41.19

271.11

0.58

1997

88.54

69.51

30.68

33.29

174.76

1.35

富邦乡作为澜沧县下属的一个乡,目前乡村妇幼保健卫生服务网落已建全,现有医务人员13人,乡村医生20人,固定资产44万元,97年接待门诊586万人次,每年可进行节育、放环等各种手术,97年完成免疫3次,1787人,健康教育普及率,行政村卫生室覆盖率,安全卫生率,早产妇死亡率等指标达标。(陈易)

 

                                                              

VI.希望工程篇

上篇:拉祜儿童的教育状况

  从云南实践考察回来已多日了,可脑子里仍然能够鲜明地出现那些当地小学生的面孔。呆滞的眼神,破旧的衣服,瘦弱的臂膀似乎构成了孩子们普遍的特征。而他们本身却对此习以为常,能够忍受我们无法想象的艰苦生活。对于我来说,看见了才真正明白,贫困落后的含义是什么。

  在拉祜族自治县,拉祜族占该县人口的43%,是最贫困的民族之一,该县46万人口中,27万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由于在拉祜族中普遍存在近亲结婚问题,对孩子的智力及身体发育都产生了不良影响,在我们对当地小学生的健康普查中发现,有些孩子的手臂太过细弱,连血压测量也出现了困难,而有些五年级的小学生,身高尚不如城市里一年级的孩子,营养不良的出现频率则更高,孩子们的面色大多青黄身体瘦弱,据老师们反映,有些学生吃不起学校的包饭,就自己带锅煮饭,而他们所谓的食物也令我们这些来访者心惊,在我们的眼中这实在不能算是什么能够吃下去的东西。

  他们在艰难的生活中挣扎着,在艰苦的学习环境中进步着。尽管校舍是如此的简陋,尽管面对每天几公里的步行上学,尽管老师和课本是如此之少,但他们仍以如饥似渴的学习欲望克服了种种困难,他们让我了解到,希望工程是何等的一件大事。

  由于历史原因,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至今尚有4万人左右的文盲,而每年未达100%的入学率也正在制造一批批新的文盲,即使是在校生,也面临着中途辍学的危险。学校离家太远,经济条件太差,父母思想观念的落后都是造成学生退学的原因。尤其是有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跳出穷山沟,居然逼迫他们早婚早嫁,让他们识了字就不准再念书了。

  另外,校舍不足,师资力量薄弱也是学生辍学的一些原因。在现有校舍中,危房占很高比例,对学生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而在现有教师中,代课教师占很大一部分,由于正式教师和代课教师的待遇相差颇大,也影响到教师上课的积极性以及教师的流动性。因而,当地人受教育的机会被种种原因剥夺了,他们人均受教育只有1.3年。

  在我们这次活动的前期工作中募集了接近400本的书籍,应该说对于当地的教育部门,这只是一个很小的帮助,然而澜沧一所完中的校长却告诉我们,全校的藏书也只有5000本左右,远远满足不了学生们的求知欲,而且学校还面临教学仪器不足和设施不足的困难局面,即使很多地区对澜沧县的希望工程帮助不少,但并未完全解决他们的问题。

  云南的山多路少,县城被环抱在群山之中,用澜沧人的话来说,大山既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条件,也隔绝了他们同外界的联络。对这大山,究竟是爱是恨,他们也说不清。澜沧县是贫困县,拉祜族的人家一年只有四月粮,接下来的日子只有靠政府帮助,靠上山挖野菜过活,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怎么可能负担得起孩子的教育费呢?

  虽然政府想尽了各种方法减轻学生上学的费用,可还是免不了一些成绩优越的学生被迫放弃学业,而当地政府每年出现的巨大财政赤字也给领导们带来了重重压力。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可谓是凤毛麟角,成绩最好的学生往往放弃读大学的机会而取向于能得到稳定工作的中专,不由得老师们扼腕叹惜。

  有些领导告诉我们,政府发给贫困人家的救济金全被他们拿去买酒喝,根本不思务农,就这样年复一年,救济金成为理所当然的事,而贫困却始终如影随形无法摆脱、

  贫困和落后就象一对亲兄弟,两者密不可分,想脱离贫困就只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我们从未见过这样的愚昧,这样的贫困,也从未象今天这样感受到希望工程的重要性。我们呼吁社会各界都能来帮助这里的孩子们,因为只有在这里我们才能深切地体会到几百元钱意味着什么。他原本可能象他的祖先们那样一直愚昧到死,而如今却可能因为受教育来改变自己的人生,甚至于改变他下一代的人生。教育是兴国之本,不及时重视,将导致愚昧落后的恶性循环,永远无法摆脱贫困。

  但愿您能伸出您的援助之手,去挽救一个澜沧的孩子。如果您能够亲眼看见那一幕幕情景:看见一个孩子因为没钱治病而伏在母亲肩头疼得大哭,看见小学生们买不起鞋而光着脚丫在校舍里跑动,看见失学的孩子在窗外踮着脚尖看老师上课,或者,仅是看见他们得到资助后久而难得的笑容,哪怕这笑容只是一闪而过的,那么您就会象我们一样懂得去理解一个人生存的价值,因为那仅是我们应该和真正值得去做的。            (沈雅静)

下篇:拉祜山乡的呼唤――邦朵村访问记

     七月中旬,整个云南都还处在恼人的雨季,我们的吉普车沿着盘山的土路把我带进了拉祜山,这不是适合进山的季节。

下乡后的第二天,有一位身挂拉祜包,穿着旧西装的中年人来找我们,他便是澜沧县富邦乡邦朵村小学的校长,他把我当作来自山外的希望,希望我们能把这山里的呼唤告诉更多山外的人。

下午,我们便跟他去了,雨,倒出乎预料地停了,天,出奇地蓝,碧绿的山野,玫红色的湿土,然而如此美丽的大山,并没有给予这里的人民太多的希望。重重的高山闭塞了山里人的视听,贫瘠的泥土,多变的山地往往带来的只是广种薄收,大约走了个把小时的山路,我们到了邦朵村小学。这里是一所一室一校的学校,一年级一个教室,其余年级合一个教室。教室里泥墙、土地、草房顶,没有灯,没有讲台,阴冷、潮湿,既不遮风亦不避雨,我们来时,同学们正好临考,各自坐在教室里复习。孩子从窗口见有生人来了,怯生生地向外张望,当我们走进教室,一个个顿时安静下来,怯生生地抬起大眼睛盯着我们手中的照相机,又三三两两贴着耳朵窃窃私语起来。突然,我发现坐在最后一排的一个小男孩,呆坐着一声不吭,面前放着一本只剩下十来页的残破的数学书。原来他没笔没纸,不能算,不能写,只有呆呆地望着书本。我掏出包里唯一的一支原子笔塞到他手里。他闷着头,小手紧抓着笔,局促地扭动着身体。他没有表示任何谢意,因为他们纯朴得不懂得运用任何形式来表示感谢。教室的采光全靠面南的窗子,窗外的亮光里站着一大一小两个女孩,瞪着眼,目不转睛得看着里面,似乎在期待着什么,窗上的木栏栅把她们隔在了外面。校长给了我们一张面临失学的同学的名单,占了近1/3的人数。他们大多家里一年只有半年粮,靠吃野菜和救济粮过活,学费对于他们是太重的负担。走出教室,来到旁边一间教师休息室,围着正在煮水的火塘,几个男教师席地坐着,这间屋没有窗,更是暗得出奇,墙边的木板上整齐地放着一排书,地上凌乱地放着锅、碗、杯子等杂物。

看过了学校,我们准备去走访几个已失学在家的孩子。不擅走山路的我们几乎一路小跑地跟在一个高个儿的男教师后面,先来到了离学校最近的一家,这里一间掩映在毛竹和芭蕉间的小木屋,让人充满遐想却实在不堪居住,我弓着身体走进屋子,真是家徒四壁,泥土上生着一堆火,这是他们烧饭处,火边坐着一个瞎眼老头,他是孩子唯一的爷爷,孩子放牛去了没在家,而这一老一少相依为命的凄惨却可象而知。我们一连走了许多家,没有碰到一个失学孩子在家,他们大多放牛去了。我们不得不又回到那个小学,给孩子合影留念,这些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孩子此刻天真快活得象一群小鸟儿,而对如此一群生机勃勃的失灵,我们心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由升腾起来。学校踞于山顶,看得见云雾蒸腾的山坳,四周起伏的山峦,这片曾被人遗忘的土地,今日多么需要爱与援助,虔诚期盼的心灵燃烧起了希望。(陈易)

 

 

 

 

 

 

 

 

附录2

        中国遗传资源保护大事记

119977       谈家桢院士上书江主席,呼吁保护我国的遗传资源。

21997722    江主席亲笔批示谈先生的信,讲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我们得珍惜我们的基因资源。

319971998     我国有中国特色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中华民族基因组中若干位点基因结构的研究”保存了一批多民族基因组样品,引进了先进技术并在研究方面取得了超乎预料的进展。“重大疾病相关基因的定位、克隆、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也初见成效。

419971998    国家拟定了保护遗传资源的法规的初稿,在全国范围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不久这一法规即将出台。

519986      我国投巨资在北京和上海各成立一个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受到 国内外的关注。

61998      第十八届国际遗传学大会在北京召开,此举表明我国的遗传学研究在国际上已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回田野目录]


View My Stats Locations of visitors to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