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田野目录]

复旦大学暑期实践活动

迎接新世纪的曙光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遗传资源考察

II、滇西北部分

 

  寻找香格里拉

主编:李辉

编辑:李辉、张敏华、潘方芳、唐炯

 封面设计:李辉

 

复旦大学教务处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学基金

复星公司

         东申集团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19999

 

 

 

 

1998年,复旦大学生命学院组织了一支考察队赴滇南考察遗传资源,获得巨大成功。199979日至 8月18日,我们又组成了一支队伍,由吴弘博士后带队,张蔚、李辉、潘方芳、张敏华、孟欣、杨毅为队员,赴滇西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进行遗传资源考察活动。这里就是传说中的“香格里拉”———与世隔绝的桃源仙境,这也意味着这里有丰富的隔离人群遗传资源。我们对独龙族、怒族、黑傈僳、白傈僳、拉玛白族、普米族、康巴藏族、纳西族等8个民族群体进行了全面的人类遗传学采样工作。记录了他们的面部特征、体质特征、血压、心率、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等,采集了他们的血样、发样、肤纹等,用以研究隔离人群的数据特征,性状的遗传度,各民族的血统渊源。为了采集这些样品,我们徒步翻越高黎贡山,走遍两州七县,到了最偏僻的深山大箐,最封闭的山村野寨,汗水洒遍了“香格里拉”。本书记录了此次活动的缘起、意义、过程等等,是我们“寻找香格里拉”的真实写照。


 

                    

                   

序言.....................................................4

背景与主题...............................................6

致谢.....................................................9

成员组成.................................................10

日程记录.................................................11

行程图...................................................12

第一章     寻找香格里拉....................................13

第二章     我国的民族渊源..................................17

      第一节     阿尔泰系..........................................17

      第二节     百濮系............................................18

      第三节     百越系............................................18

      第四节     苗瑶系............................................19

      第五节     华系..............................................19

      第六节     氐羌系............................................20

第三章    我们的具体研究工作.............................21

      第一节     研究的意义........................................21

      第二节     研究的项目........................................22

      第三节     研究的对象........................................22

第四章   我们走过的路....................................26

      第一节     走进俅江..........................................26

      第二节     筚篥声声..........................................32

      第三节     怒江汹涌..........................................35

      第四节     白狼传说..........................................37

      第五节     金鸡鸣处..........................................39

      第六节     澜沧深谷..........................................41

      第七节     格桑花开..........................................43

      第八节     东巴圣地..........................................46

第五章  滇西北民族的文化和历史...........................50

      第一节     独龙族............................................50

      第二节     怒族..............................................51

      第三节     傈僳族............................................52

      第四节     普米族............................................54

      第五节     拉玛白族..........................................55

      第六节     康巴藏族..........................................56

第七节                    纳西族............................................58

 

附录

1. 我国的206种语言................................................60

2. 各民族用自己的文字签署知情同意书................................69

3. 调查用表举例....................................................70

4.头面部观察方法..................................................72

5. 肤纹的印制......................................................74

6. 当地政府关于活动成功开展的证明..................................76

7. 云南少数民族源流表..............................................82

8.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图............................................83

9. 迪庆藏族自治州地图..............................................84

 

封面:落日辉映下滇藏边境上的梅里雪山(中),金沙江(下左1),

澜沧江(下左2),怒江(下左3),独龙江(下左4)。

 

图版:

一.            热火朝天的工作场面....................................24

1:测心率;面部观察;集中攻势;  2:体部测量;印指纹;采血样;

  3:体部测量;  4:采头发;测血压;  5:咨询; 6:流水线:采肤纹。

 

二.            翻越高黎贡............................................29

     1:疲惫不堪;其期站的留恋; 2:充电加油;过急流;3:迎着晨曦;穿过瀑布;

       4:觅路;贡山挑夫;猎人小屋;5:走过的路;过藤桥;会餐;6:脚的解放;

         老君须;独龙牛;7:嘎木来河源;最好的路;埋锅造饭;8:茉莉望小憩;

         普拉河源;9:山顶祭神;山间小憩;山清水秀高黎贡;10:回望丫口;我们

         到了天涯;11:回家;边吃边瞌睡;12:过河;濒危植物--秃杉;贝母。

三.            跨越三江..............................................34

     1:格咱马场;东巴圣地;2:怒江名胜--石月亮;3:傈僳族教堂;叶枝土司府。

四.            民族风情..............................................49

     1:傈僳妇女背娃娃;花傈僳;康巴族老奶奶;2:纳西大妈;康巴男子;黑彝;

       3:纳西老奶奶;康巴喇嘛;拉玛族;4:纳西兄妹;5:纳西小妮子;彝族姑娘。


 

 

序 言

 

    早在十几年前,我国德高望重的遗传学泰斗谈家桢院士大胆预测:二十一世纪将是生物学的世纪。回首本世纪的最后二十年,生命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基因工程的各种技术的推广,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使生命科学成为时代的宠儿。克隆羊的诞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乃至基因争夺战的展开,标志着生命科学的时代已经提前到来了。中国能否在下世纪成为一个高科技产业的强国,摆脱高科技产品发展和知识产权问题上,处处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关键看生命科学发展的状况。而这一场全新的科技革命的竞争则以争夺遗传资源为核心,谁拥有并利用好了这些资源,谁就占了先机。

   并不是所有地区都有丰富的遗传资源。一个地区具有资源,必须具备人多、封闭、人群差异大等等许多条件。芬兰曾作为第一个被开采遗传资源的国家,从中找到了不少有价值的人类基因。如今该国的遗传资源已几乎被采掘一空,于是世界各国把目光对准我国和印度。印度早就订出了严格的遗传资源保护法规。中国作为一个疆土辽阔、民族众多的历史古国。拥有的遗传资源优势如不加以利用,就会自行消失或为国外公司所掠夺。正是由于这一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谈先生又于19977月上书江主席,大声疾呼,呼吁尽快加强保护和利用好中国的遗传资源。这引起了江主席的足够重视,他批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得珍惜我们的基因资源。”正是在江主席的关心下,一些有力措施陆续出台,第一部遗传资源保护法规也诞生了,北京上海相继成立国家人类基因组南、北方中心。两年多来,我国的遗传资源保护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我们虽仍身处课堂,但也心系祖国遗传事业的发展。在谈家桢先生的号召下,我们决定以实际行动参与到保护和利用中国遗传资源的活动中来。在共同的心愿下,19987月我们这些本不相识的年轻人走到了一起来,组织了一次遗传资源考察活动。在云南最西南的澜沧、景洪等地穿山越岭,采集闭塞的少数民族地区的遗传资源。这次活动在当地团组织的支持协助下开展得相当成功,收集到了许多宝贵的科研材料,写成了一本厚厚的总结报告和若干篇科学论文。我们的活动也得到团中央的肯定,被评为全国优秀实践活动。去年的经验使我们更有信心把活动继续开展下去。今年,我们与滇西北的几个团委取得了联系。带去了更严密的课题,采集到更全面更丰富的人类遗传学材料。希望做出更多的成绩。另外,我们也为当地居民带去医疗卫生的服务,以我们的所学回报社会,回报祖国和人民。

    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新世纪的曙光已现,让我们张开双臂迎接她的到来。


 

背景与主题

1.遗传资源

    近年世界各国对人类基因的研究热情可谓日益高涨。NHGRI宣布将于明年测出全部人类基因组的序列。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后,生命科学界的工作重点必将转到研究基因的功能。一旦把功能与基因相连,许多人类的疾病都可迎刃而解了。疾病的基因研究是医学研究发展的主流,由此而诞生的生物医药工业将成为下世纪的主导产业之一。而这些工作的关键就是要发掘遗传资源。遗传资源就藏在那些相对隔离的封闭人群中。

      许多性状包括疾病,往往是由许许多多的基因同时控制的。在开放的人群中,由于个体来自不同的群体,带着不同的遗传背景,所以控制同一个性状的不同基因的作用程度往往难分轩轾。这使该性状在遗传上表现出十分复杂,难以辨识的特性,决不能以较简单的孟德尔遗传来解释。而封闭人群中,个体的遗传背景一致,群体遗传性单纯,许多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中一个或少数几个起到绝对主要的作用。在封闭人群中,遗传规律就更容易寻找,基因更容易定位。有些封闭人群中某些疾病高发,从中找到疾病基因意义就更重大。

2.云南的遗传资源

我国是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多民族大国,一些少数民族相对隔离。东西方人种疾病相关基因可能存在差异,这些丰富而不可多得的人群遗传资源是我国在疾病基因研究中独有的优势。云南是我国遗传资源优势最明显的一个省。该省现居住着26个民族,近一百个支系,其多山的地形。不同的民族习俗、语言等等都相对阻隔了人群的迁徙和交流,所以群体遗传因素简单,奠基者效应显著;各民不同的来源造成了人群遗传特征的异质性,有不同的遗传因素。所以在这些人群中埋藏着巨大的宝贵的遗传资源。而各个民族对自身的起源分化都有极大的探知欲,从人类遗传学上能客观地体现民族间的亲缘关系,了解民族起源和演化的历史。

      云南省的西北部是我们此次活动考察的重点。该地区包括丽江地区、迪庆州、怒江州、大理州,有十多个土居民族主要支系。更重要的是,当地处于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的地区,横断山脉贯穿其间,使地形十分复杂,地势起伏极其剧烈,在其间迁移极不方便,所以人群间隔离度相当大。我们要去的贡山独龙族地区至今尚未通公路,只能步行翻山过去。因此当地可能是我国最封闭的地方之一。迪庆高原就是传送中的香格里拉。泸沽湖的摩梭人至今还处于母系社会。纳西族仍使用象形文字-东巴文。这一切都预示着我们的成果将是可观的。

      封闭人群是遗传学研究的最佳对象。但封闭人群的标准以往总是从社会历史角度考虑的,与遗传学研究的主旨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这次的目标之一是定出封闭人群的一些人类学、遗传学标准。

3.遗传资源开发的迫切性

      遗传资源不象矿产资源那样,不开采就永远留存着。随着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开放,人口流动增加,计划生育的实施,我国的遗传资源正在逐渐萎缩。加之国外医药公司窥觑我国这一遗传资源宝库,纷纷来到中国淘金。我国丰富的人类遗传资源优势在逐渐消失。外国公司曾在我国浙江省象山岛采去大量哮喘病家系,克隆出了哮喘病基因。所以说保护开发遗传资源迫在眉睫。我们的财宝应由我们自己开采。而我们的活动成员(包括医学和遗传学专业的博士后、博士等等)依靠复旦大学遗传所,有克隆疾病相关基因所需的一切技术设备和相关丰富的经验,有信心和力量完成这一重大使命。

   4.活动的主题

   我们的活动主要是科学考察,通过收集各民族人群的人类学数据资料、血样等等,研究封闭人群的人类遗传学特征,各民族的人类学参数,发现一些疾病并期望找到相关基因的信息。我们同行的临床医学系的博士、硕士都经过医疗实习,是真正的医生,在发现疾病方面能力很强。同时也尽可能地为当地群众进行医疗卫生咨询、义务诊断、卫生讲座等等,以所学回报社会;向当地卫生系统干部宣传遗传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以谋求长期合作。如这次发现有重大研究价值的人群,我们还会组织更大规模更彻底的研究。


 

我们这次活动的成功开展,全承下列单位和个人的热情接待和鼎力支持,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段金录 副主任  顾学忠 处长

云南省《民族工作》杂志社            徐畅江[]主编

 

共青团 怒江州委           迪友堆[傈僳]书记、密大华[傈僳]、李勇[独龙]同志

         贡山县委              吴金莲[傈僳]  副书记

         福贡县委              徐正刚[]      书记

         兰坪县委              李勤文[]  书记        杨庆秀[普米]副书记

  怒江州    福贡县民委              阿庆林[]主任

          独龙江乡政府

          鹿马登乡政府

          乡政府   和小林[]乡长   奚金福 []书记

           乡政府           德胜村公所

          西 乡政府           共兴村公所

 

迪庆州        罗永翔 副州长                夏永红 秘书

    中甸县民委     和权 主任

          乡人大             肖丹增[] 主席

         乡政府             白地村公所 和义昌[纳西]村长

维西县 

     乡政府    杨树奇 乡长 和建忠[纳西]副乡长

 

(上述单位和个人外,还有无数朋友给予了我们无私的帮助,我们愧于无法记详姓名,特此表示感激和歉意。)

 

感谢我校张济顺副书记,翁铁慧副校长,教务处沈永宝副处长,研究生院周亚老师,团委王宏舟老师,生命学院乔守怡老师、栗建华老师对本活动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感谢遗传所人类群体遗传学和多基因病实验室的全体同仁的一贯支持和帮助。


 

指导老师:

复旦大学遗传所               教授    卢大儒  教授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张海国  副教授

中央民族大学                     副教授

领队:

吴弘  博士后(复旦大学遗传所)                 (前左2)

队员:

张蔚鸰(复旦大学遗传所)                       (前右2)

李辉(复旦大学遗传学与遗传工程系)            (后右1

孟欣(复旦大学生理学与生物物理学系)          (前左1

杨毅(复旦大学微生物学系)                    (前右1

潘方芳(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后左1

张敏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后左2


 

日程记录

7 9            23:38全体队员坐181次客车离开上海。

712           13:00抵达昆明转坐卧铺汽车

713           4:00至保山,12:00至六库

714           坐公交车沿怒江而上,17:00到达贡山县城。

715           12:00开始翻高黎贡山进独龙江。18:00到达其期保护站,围火而眠。

716           8:00出发,跋山涉水,16:00至东哨房驿站。

717      8:00出发,翻过高黎贡山丫口(4600米),沿戛木来河而下。张蔚鸰脚伤。三人于21:00至莫利旺村休息。其余抵达巴坡。

718           12:00全体会合于巴坡,下午开始采样。

719日~20     在巴坡周边采样,深入独龙族村寨。

721           7:00走上返程,一路晴雨不定,19:00至东哨房。

722           8:00出发,15:00到其期,21:00到贡山县城。张蔚鸰因脚伤晚一天出来。

723           张回到贡山,休息调整。

724           休息

725           沿怒江而下到福贡县城,下午到鹿马登乡教堂对傈僳族采样

726           继续研究傈僳族。

727           中午回到福贡

728           到匹河乡,下午采集怒苏族样品。

729           继续采样工作,晚上回六库。

730           在六库休息等车。

731           第一批到兰坪县城。

81             第二批到兰坪。

82             到通甸乡德胜村锣锅箐研究普米族。

83              上午到河西乡磷矿采集普米矿工样品,下午到共兴村研究拉玛族。

84             上午到河西乡河东村采集拉玛族样品。

下午潘生病,女队员回下关,男队员继续去维西县城。

85             上午到叶枝乡,下午在沧叶桥西口采集傈僳族样品。

86             上午到瓦口社采样,下午到梓里采样。

87             到德钦县城

88             到中甸县城

89             到格咱乡采集康巴藏族样品

810        到达三坝乡白地村

811日~12     采集纳西族样品

813       回中甸

814       回昆明

816       10:40  181次客车离开昆明

818       19:40  回到上海。


 

活动行程图

 


 

第一章  寻找香格里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共同反对法西斯扩张,英国也派了一支队伍来支援中国抗日。有一名英军飞行员,在从缅甸飞往中国的驼峰航线漫长旅途中,不幸遇上了暴风雪……当他醒来的时侯,他发现自己躺在一个小木屋里。屋内生了一塘火,烘得自己暖暖的。一位紫红肤色的老妈妈在火上做饭。窗外,透过层层白云看见一座座皑皑的雪山。后来他才知道,是这位老妈妈从密林中的飞机残骸里带回了他。他还发现这里是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人们的生活虽然不富足,但安居乐业,与世无争,一点也不知道外面的战乱。直到他踏上归途,走出雪山,也不知道这是个什么地方。只记得临走时村民们对他喊“Shaglila”,于是在他后来写的回忆录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把这个地方叫“香格里拉(Shangri-la)”。现在人们都知道香格里拉是世外桃源的代名词,但却想不到世界上还真有这个地方。

丙中洛----怒江第一弯

“香格里拉”是傈僳语,意思是“明后天见”。傈僳族住在云南西北的怒江州、迪庆州、丽江地区和缅甸克钦邦等地。云南西北角横断山区的一座座雪峰一条条大川之间的原始丛林里,还不时可以发现二战时留下的残机。究竟那个地方是真正的“香格里拉”,现在很难考证了。不过这一地带许多地方至今还与小说中没多少区别,都是名符其实的香格里拉。

其实,我们一直在寻找一些“香格里拉”。它们由于“与世隔绝”,所以遗传上比较单纯,血统简单,各种内外因素较一致,是遗传学研究最理想的材料,是一种遗传资源,通过对它们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各种复杂遗传性状和疾病的遗传机制、发病原理等等。是攻克人类基因组最后坚垒的金钥匙。

 

79日到818日,我们7个人(从博士后到一年级本科生)组成了一支考察队,到滇西北对8个民族进行了人类遗传学的采样考察工作。这8个民族分别属于文化人类学界所猜测的两条民族迁徙走廊:藏彝走廊和康边走廊。所以不同迁徙途径和不同分化时期造成了民族间遗传上不同程度的差异,丰富了我们的研究材料。

我们的工作相当细致:印肤纹,测量骨胳,记录面部特征,采血样,观察行为习惯,测血压心率……取得了好几万个数据,是研究这些民族的遗传结构的第一手资料。

我们被同化了

当地的生活条件艰苦,交通极不便利,为了采集这些样品,我们历经了千辛万苦。独龙族居住在高黎贡山西南的独龙江河谷,进去没有一般概念上的路。我们攀悬崖、淌急流,翻过4600米的高山,穿过百里之内荒无人烟的原始丛林,来回9天才采到了样品。一路上饿了啃压缩饼干,渴了喝山泉,累了坐在枯树巨石上。每天从早走到晚才能碰到一个肮脏不堪的驿站。生上火煮一锅热汤喝是最大的享受。晚上为了不冻坏围着火塘就地睡觉时,情调二字是绝想不到的。走出来的时候,每个人的脚是最可怕的,有的肿了一倍,有的趾甲脱了下来。至于蚂蟥等咬的伤疤,每个人都是密密麻麻的。张蔚膝盖走得僵直,只能用两根筇竹撑出来。几位女同学毫无畏惧的精神更令人敬佩。兰坪罗古箐的普米族、中甸白地的纳西族等的采样工作都让我们上高山穿密林,历经辛苦。

天边吉祥的愿望

 

迪庆州已在青藏高原上,我们溯着澜沧江而上进入迪庆。河谷中干旱无比,一毛不生。峡谷深得令人目眩,很像科罗拉多。远远地,看到6740米高的梅里雪山。迪庆州因“香格里拉”而闻名,游人如织,一路上总有人误以为我们是游客。但是,我们却即便是景点近在咫尺也无暇去光顾。三坝乡在群山环绕的小盆地中,十分偏僻,是纳西族的发源地。这个地方有一个名胜“白水台”,是中国最大的泉华台地。凡是来三坝的外地人都是来玩白水台的。我为了采集纳西族的样品,把三坝乡的每个村寨都走遍了,有一次甚至堵在白水台的入口处等在景点工作的当地人。第四天清晨,我搭头班车要走了。村长疑惑地问我:“你就这就走了?”“是啊”,我说,“谢谢您,我的工作完成了,就此别过。”“那么多天,白水台都不上去看看,太可惜了。”村长叹气。我笑了,的确,我临走也没正眼看它,似乎太“瞧不起”这个当地的骄傲了。

  失落的城市――德钦                      

藏村里的玛尼堆

 

在工作中,我们也初步得出了一些结论。比如头面部特征比体部特征遗传性大。通过易于观察的面部特征,我们发现两条走廊确实很可能存在的。同一走廊中的民族是渐变的,差异小,不同走廊上的民族差异大。纳西族并不具备羌人的共同特征,可能另有渊源。最近国外有学者认为,纳西语不属于藏缅语而属于侗台语。此民族可能大有文章。

我们这次找到了8个民族群体,每个都是最宝贵的研究对象,每个都是“香格里拉”。这两年多来,我们一共研究了12个民族群体,都是氐羌系统的,已把国内羌系民族的一半完成了。但以后的任务还很重,道路还很远。我国丰富而宝贵的遗传资源亟待我们去“抢收”,我们不会止步。

新世纪来了,我们将有新的开始。            (李辉)

 

 


 

第二章    我国的民族渊源

作为民族研究的基础,我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我国错综复杂的民族渊源。我国的民族众多,官方定的有56个,实际上各法定民族内部关系复杂,有的支系间差距极大,(如怒族中“阿怒”和“怒苏”,互不通话),有的一个支系原属于其他民族(如金秀瑶族应是傣族)。而国际上最权威的语言学大典Ethnologue把中国的语言定为206种,(见附录1)。

我国的人种基本属于蒙古人种,但分属南方蒙古人种和北方蒙古人种。两种人分离时间较早,大约在距今8.9万年前。距今7.8 万年前,北方蒙古人种由新疆进入蒙古高原。同时期南方人分布在东南亚,并由广西云南进入中国腹地,在羌塘高原,河套、云梦泽,沿海滩地,发育成现代各系民族的祖先。

在寒冷干燥的冰川时期,温暖湿润的低洼盆地、滩地、河谷成为人类的避难所。住在一个地区的人几万年内无法与其他地区交流,使其体质、语言、心理、习俗等都因环境等因素而特化得很剧烈。

第一节   阿尔泰系

    贝加尔湖等当时都是很深的洼地,那里北方蒙古人种形成了阿尔泰系的民族群。现在的东北、西北、青藏高原北部的几个民族,还有北方汉族(因融入了大多契丹、党项、女真、鲜卑、匈奴、突厥等的血统,原来汉族血统倒是少数了)大多是这一支派生而出。包括锡伯、鄂伦春、鄂温克、布里亚特、达斡尔、赫哲、满、蒙古、裕固、撒拉、东乡、土、回、保安、维吾尔、哈萨克、吉尔吉斯(柯尔克孜)、乌孜别克、鞑靼(塔塔尔)、图瓦等。他们的语言都属于阿尔泰语系。北方只有塔吉克族,讲印欧语系伊朗语族的语言,属伊朗系。朝鲜族可能是混合了阿尔泰民族和一些海洋民族而形成的。

第二节   百濮系

    从中南半岛陆续进入中国的人群共有5批,可能的顺序是氐羌、华、苗瑶、百越、百濮。其中,百濮可能是冰期以后进入中国的。所以体质上与其他民族差异明显。他们皮肤黝黑,身材短小,头形浑圆,与“尼格利陀”(Negritto)小黑人较像。也可能与尼格利陀有关。我国的濮族人口不多群落不少,在贵州、云南、广西、海南都有分布,滇南版纳一带较多。但官方认定的百濮民族只有4个:德昂族、布朗族、佤族、京族。其他较大的人群有克木族、茫人等。东南亚较大的濮族有高棉族、孟族等。濮族的语言属于南亚语系。

第三节 百越系

百越民族可能最早形成于广西沿海,其后东支沿海岸向长江口分布,西支向云南、中南半岛发展直至印度阿萨姆省。在冰期以后,百越成为长江以南的优势民族,并培育出水稻。华族、苗瑶等都被迫迁到江北、华北。越族可能分布到过长江以北。但因其习惯温湿多水气候的体质,不能居于过北地区。江南的良渚文化等都非常辉煌,其体现的文明远远高于同期北方的二里头文化、仰韶文化。北方文化非常简陋,只有村落文明,而南方有祭坛,有初具规模的城市,有国家的稚形。有人猜测公元前二千多年的洪水使越人北迁,把国家形式带进中原建立夏朝。这一猜测可以说明许多史学界考古界难以说明的问题,如夏族之来源,夏初考古的贫瘠,良渚文化的衰退。现在的越族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海南、云南、中南半岛。大多傍水而居,种稻为生。我国有侗、水、布依、毛难、仫佬、仡佬、壮、傣、黎。东南亚还有僚、泰、掸、阿霍姆等族。在长江以南沿海越族故地至今还有一个个越人小群体。台湾各民族可能与越族有很大的渊源关系,阿美族服饰、习俗与黎族很相似。越族的语言称为侗台语系。台湾民族的语言除雅美族外属南岛语系福摩西亚语族。最近的研究认为侗台语和苗瑶语是在汉藏语的影响下成为孤立语的,其最初是与南亚语和南岛语相似的多音词语言。可能台湾各民族从越族分离比较早,保留着侗台语的原始状态。

第四节       苗瑶系

苗瑶民族可能形成于云梦泽(洞庭湖),仅苗、瑶、畲三族,人口不少。各族虽支系繁多,但认同感很强。分散在长江以南以至东南亚广大地区。此系民族可能最初被越族排挤到江北。苗族居在河北、山东,瑶族则在江苏、安徽。后又被华族排挤回江南,一直向西南发展。畲族则向南再向东,分布于粤、闽、浙等地。苗瑶语系也是一种方言众多的语类。

第五节 华系

华族发源于汉水上游至河套一带,以后向东南发展。苗瑶南迁以后,东夷族入住山东,荆族巴族入湖北,吴族入江苏。东夷族可能是商朝主体民族之一,商亡后迁到安徽、江苏的江淮之间。荆吴族变化不大。巴族在秦以后与其他民族融合,大部分成为今天土家族。部分荆人巴人融在西南民族中,至今凉山彝语中还有楚语成份。华族在近千年里屡次大规模南迁。今宁、杭、闽、粤汉人多为较纯的华族。华族一系是今天汉族的主体。

第六节 氐羌系

氐羌是个更为庞大的民族系统。他发源于青、甘、陕、川之间的羌塘高原,所以形成了紫红的皮肤,适应寒冷的高原高山气候的体质。高寒气候使他们培育出小麦类作物,驯养牲畜,并随他们迁徙而传播开去。现在四川康边的羌族、氐族(白马藏族)只是原来古羌族的一小部分。羌族最初向西南广渺地区分散,形成藏族、克什米尔族、夏尔巴族、门巴族(包括不丹族、锡金族)等。一部分到达山南以后,由于不适应南亚次大陆湿热环境,转向东迁,一路形成珞巴族、族、俅(独龙)族、怒族、景颇族、哈尼族、基诺族、彝族等。这一条迁徙路线称藏彝走廊。秦国打败西戎(羌之他称)后,羌族又一次在藏蜀之间的狭长地带上南迁,直至云南,一路留下民族有普米(西番)、傈僳、纳西、白族、阿昌等。这一条为康边走廊。几千年来,藏族不断与周边民族政权进行战争,因被俘、迷路等各种原因,很多藏族人被迫向缅甸方向分布,形成拉祜族、骠族、缅族等。这条迁徙线称藏缅走廊。氐羌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氐羌民族的分布广泛,源流复杂。对他们深入研究,对西南地区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意义重大。所以我们近期的工作重点放在氐羌民族研究上。                            (李辉)

 

 

 

 

第三章 我们的具体研究工作

         

我们的工作主要是收集人类学数据和遗传学材料——血样中的DNA。通过对当地几个少数民族资料的研究分析,一方面揭示他们的起源、演化的过程,他们相互间的亲缘关系,一方面研究隔离人群的数据特征。

第一节 研究的意义

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没有完整的史料记载他们的发展过程。有的少数民族有口头流传的传说,可以窥见其历史之一斑;而另外一些民族则几乎一无所有,根本不知道他们是从那里来的。当从文化上无法考证民族渊源的时候,血统研究的重要性便呈现出来了。血统表现在容易观察的体质人类学特征上,更精确地表现在基因----DNA分子上,许多民族可以此连接成或线或网。比如之前,我们研究过拉祜族的肤纹(体质人类学特征之一),发现与藏族相当接近,而该族传说自己即来自青藏高原,而且与藏族一样有“古宗”之称。我们还研究过藏族的基因多态性,发现他们源于羌族,但混有不少蒙古族血统。民族的遗传分析对民族学研究意义重大。

隔离人群在遗传学研究上的意义更为重大。隔离人群与外界的基因交流少,奠基人群的个体数也少,使其血统相当单纯。许多多基因疾病或性状在其中遗传方式相当简单,近似于单基因或少数基因遗传。这就使隔离人群成为遗传学研究的理想对象,成为一种最重要的遗传资源。而隔离人群以往只有社会的历史的判定标准,而没有符合遗传学研究要求的遗传学标准。分析隔离人群的体质人类学数据和基因多态性,找到一套遗传学标准,对遗传研究的意义则不可估量。

第二节 研究的项目

在体质人类学方面,(见附录3,4,5)我们拓印了指纹、掌纹,初步的观察发现隔离人群的指纹中斗型纹的频率可能较高。我们还记录了面部特征,取了头发样品,测量了身体各部分的长度。这些宝贵的数据都在进一步的分析中。在取样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独龙族的大拇指,普遍较外族大得多,而小指不同程度地佝曲,鼻背凸出而鼻翼矮,怒族也有部分拇指大的。勒墨白族和普米族面型很相似,都有典型的氐羌系民族的特征:面型长而线条挺,棱角多。但勒墨族的鼻根多数相当低而普米族都相当高。纳西族一直被认为是氐羌系的民族,但他们面部线条柔顺,头型较短,不像周围的几个羌系民族。最近纳西语也被从藏缅语族(羌系的语言)中分出来了。进一步分析数据可能得了许多有趣的甚至惊人的结论。每位研究对象,我们还测了他的血压、心率,记录他的饮食习惯,疾病史等等,这些都是以后分析的重要参考资料。我们的采血仍采取指尖取血的方法,把血滴在DNA卡上,干燥保存,研究分析时,可取下1mm2的小片血样,用专门的试剂洗去杂质,只留下DNA,直接做PCR

第三节 研究的对象

我们研究的对象是怒江、迪庆两州的8个最主要的民族群体。要求每个群体隔离度较高,民族单一。从中随机地取50个成年男子,50个成年女子。每个人的血统必须纯正,各人间没有近亲关系。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于云南最西北,与缅甸克钦邦和我国西藏接壤。州内有担当力卡山(茶开山)、高黎贡山、碧罗雪山(怒山)、云岭四条山脉夹着独龙江、怒江、澜沧江三条大江贯穿南北。怒江大峡谷是神奇的世界第三大峡谷。全州地势起伏相当厉害,从海拔800米左右到近5000米,到处都是陡坡,几乎没有平地,交通极为不便,世界上可能很难再找到地势这么复杂的地方了。我们在这儿研究了5个民族:独龙族、(白)傈僳族、怒(苏)族、普米族、(勒墨)白族。独龙族住在孤独的独龙江流域,从贡山县城进去没有路,得翻过悬崖绝壁,淌过瀑布湍流,飞越高黎贡山荒无人烟的原始丛林,步行3天才能到达。其隔离程度可想而知。独龙江峡谷也没有平地,独龙族人住在丛林中的草屋里,平均每平方公里2人不到,相当分散,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怒族、白傈僳都住在怒江两岸,也很难与外交往,只在族内通婚。普米族和(勒墨)白族大部分住在兰坪县澜沧江两岸较宽的地带内。但仍多是崇山峻岭。怒江峡谷的公路被称为一级滇(颠)路,而到兰坪的路称超级滇(颠)路。勒墨人是白族中血统最纯正的一支,我们取了河西乡的几个村子,都90%以上是勒墨人。普米族取样于最有名的罗古箐深山边,也是最纯正的。

迪庆藏族自治州位于怒江州东北,与川藏相邻,是青藏高原的边缘部分,最高的地方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峰有海拔6740米。在迪庆州我采了3个民族:(康巴)藏族、(黑)傈僳族、纳西族。黑傈僳取自维西县叶枝乡的澜沧江峡谷中。康巴族取自中甸县格咱乡,纯藏族的地区,每平方公里仅2人。纳西族取自其发源地,东巴教的圣地——三坝乡白地村。从中甸县城到白地也相当难走,要翻过云岭行驶100多公里才能到达。白地村三面是山,东面是虎跳峡,也是几乎与世隔绝。我为了采全所需样品,跑遍了全村所有的社。所以我们得到的样品全是最纯正最可靠的。

 

我们采到的8个群体所在的这一地区正是文化人类学界一直猜测的两条民族迁徙走廊(藏彝走廊和康边走廊)的交叉处。藏彝走廊自西向东包括古羌族、藏族、珞巴族、族、俅(独龙)族、怒族、哈尼族、彝族。而傈僳族、普米族、白族等则是直接从正北迁来的康边走廊上的民族。这次采样中,我发现两条走廊上的民族相差较大,而同一走廊内的民族体貌共同点多。深入研究可能证明这两条走廊的实际存在。                    (李辉)

图版一:热火朝天的工作场面

1:测心率;面部观察;集中攻势;  2:体部测量;印指纹;采血样;

 

 3:体部测量;  4:采头发;测血压;  5:咨询; 6:流水线:采肤纹。

 

 

 

 

 

 

第四章   我们走过的路

第一节   走过俅江

不翻地图,谁也不知道在三江并流的西边,还有一条独龙江孤独地流着。高黎贡山兀然立在怒江和俅(独龙)江之间,山势险峻,丛林密布,自古是著名的野人山。进入怒江峡谷已是不易,进入俅江更是难上加难。独龙族住在独龙江河谷里,与世隔绝。每年10月至5月,大雪封山,更是音讯全无。清末夏瑚巡视怒俅边隘,传为千古佳话。今天,我们为了研究独龙族,也徒步走进俅江。

经过三天的火车和一级颠路的颠簸,我们一行七人终于开始向独龙江进军。独龙江是唯一未通公路的少数民族--独龙族的聚居区,我们要沿着一条据说连猴子也要走得掉眼泪的人马驿道,翻越高黎贡山,到达山的那头。

一路上古木参天,泉水潺潺,风景如画,可我们却无暇顾及。窄窄的道路,一边是悬崖,下面便是奔腾不息的普拉河水。路上泥泞不堪,仅几块突兀的石头可供我们踏足。我们拉着拐杖,走得小心翼翼。为了不使自己的腿走肿,许多人都打了绑腿。这确实让我们想到了红军当年过雪山的情景。进山的第一、第二天还算好,虽然山路陡峭,天公却还做美,晴空无云,将原来湿乎乎的泥晒得软软的。但到了东哨房驿站后,就开始下雨了。山上气温骤降,晚上睡在驿站里,每个人都穿上了所有的衣服,连雨衣也披在外面,以抵御那刺骨的寒气。第三天的行程却不那么一帆风顺。因我们快到山顶,气压低,再加上海拔有近5000米,一些人便产生了高原反应,头痛、气喘,看似挺近的山顶,却可望而不可及。也不知用了多少时间,终于高黎贡山踏在了我们脚下。天上飘着细雨,到处环绕着白云,若不是寒冷刺激着我们,我们真宛若到了仙境,那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油然而生。

下山的路比上山难走得多。由于下雨,再加上山泉长年累月的冲刷,石头变得比玻璃还滑。路上到处是积水和急流,深至膝盖。每次大家都得淌水过去,刺骨的泉水灌进了鞋里把脚冻得生疼。不知摔了几跤,只见大家身上脏了,手臂划破了,脚踝肿了,但没有一个人吱过声。大约晚上七点,我们中的五个先到茉莉望村的一个小茅屋(此地距独龙江乡公所还二个小时的山路),稍加休息后我们决定留下一个男生等后面2个掉队的同伴,其他人继续赶路。夜色不知不觉地降临了,起初还能看见山路,最后什么也看不见。向导一个劲地催促我们快走,因为天黑,再加下雨,极有可能引起泥石流。那是一段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路。道路过于狭窄,伸手不见五指,而且我们五个人只有两个手电,大家走得极其小心。树上草上不断掉蚂蟥。也就在那时,我们才明白生命的真谛,二个小时的山路就像走一年,终于我们看见了希望,乡公所的灯光引导着我们到达了目的地。第四天早上另外三个也安全到达,我们终于花了三天多时间走进了独龙江。自豪与疲惫交织在一起让我们的心头充满了甜酸苦辣。

在独龙江里,男生住乡公所招待所,女生住在边防站。经过短短的休整,我们马上开始了工作。先是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地调查。当地人民淳朴且好客,我们每到一家都会受到主人的款待。虽然独龙江穷,可以说是国家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但他们却将自己最好的东西拿了出来,包括酥油茶、米酒等。害羞是独龙族人民的一大特色。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许多人都不好意思让我们印肤纹、采血,害得调查员跟在她们后面到处转,有趣得紧。

当地乡政府安排我们去医院和小学调查。在以后的三天中,我们的工作地点转移到了那里。先去医院,院长也是独龙族人,听完我们的来意立即让出了办公室,并召来了一批独龙族人,还带头接受了我们的调查。在办公室里,我们各自摆出仪器,被调查的独龙族一个个地进,说真的他们还真配合,由于语言不通,我们说的话要经过当地乡政府的人翻译他们才能听懂,不过他们还是极力地与我们合作,将每张调查表填好。

从乡公所到小学有一段挺长的山路,调查员们赶到小学,脚上已是泥泞不堪,不过大家都没说什么,而是马上投入了工作。学校里的老师多数是独龙族,再加上附近居住的一些居民、家长,人数也挺多。校办公室里不会儿就挤满了人。开始,大家都有些手忙脚乱,又要发表,还要进行体部测量,再加上询问一些他们的生活、身体状况,往往有些顾此失彼,但随后的情况好多了,流水线一开动,便整个工作效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我们在独龙江里整整呆了四天。每天都与古朴的人们接触,感觉自己也在慢慢地蜕变,心胸开朗了,心情也愉悦起来,我仍真切地希望如此真诚的民族能富裕起来,过上幸福的生活。在我们临走的前一天晚上,我们偶遇到了一位扶贫工作组的人员。我们谈起了帮独龙族脱贫致富之事,他也深有感触,道:要想让独龙族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只能靠他们自己,唯有他们克服自身懒惰的缺点,才能真正走上康庄大道……

带着思考,我们离开了独龙江,花了两天时间到达了贡山县城。其间又是大雨倾盆,让我们辨不清路在何方。雨水浇湿了我们的衣裳,寒冷使我们冻得不住哆嗦,但我们都挺了下来。到达贡山县后大家的脚底都走肿了,还出了水泡,一位调查员的脚在泉水中泡得全都烂了,还有一位的脚趾甲脱落了。虽然肉体上我们有着痛楚,但精神上我们是不可战胜的。

听怒江州团委的人介绍,去独龙江的公路将在十月一日正式通车。我们盼望着那一天,也默默地祝福独龙族的人们永远健康幸福。

(注:独龙江公路从贡山县城至孔当段于199999999秒通车。)          (张敏华)

图版二:翻越高黎贡

     1:疲惫不堪;其期站的留恋; 2:充电加油;过急流;

3:迎着晨曦;穿过瀑布; 4:觅路;贡山挑夫;猎人小屋;5:走过的路;过藤桥;会餐;6:脚的解放;老君须;独龙牛;7:嘎木来河源;最好的路;埋锅造饭;

 

8:茉莉望小憩;普拉河源;9:山顶祭神;山间小憩;山清水秀高黎贡;10:回望丫口;我们到了天涯;11:回家;边吃边瞌睡;12:过河;濒危植物--秃杉;贝母。



第二节         筚篥声声

怒江是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傈僳族从澜沧江翻过碧罗雪山进入怒江,带来了他们美好的音乐和舞蹈。现在,怒江两岸歌舞升平,每当集会,小伙子弹起哔啪,伴着姑娘们的筚篥声声,委实撩动我们的心弦。

在贡山的最后一天晚上,我们还真对贡山这座偏远的小城有些依依不舍。想当初从独龙江走出来,每天走十几个小时,饿了吃压缩饼干,渴了就喝山泉;膝盖以下的裤子上都是黄泥、马粪、马尿;两只脚底全都磨破了。躺在贡山县城的招待所里就不想再动,发誓以后再也不来这地方了。现在就要离开贡山了,却又突然回想起了许多让我感动的细节,纯朴热情的贡山人。让我觉得这地方的美实在是难以言表了。人武部的朋友最后请我们在一家小店里吃砂锅米线以示告别。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乘车赶往福贡县城。一路上依旧是颠簸的山路,陡峭的悬崖和奔腾不息的怒江。因为怕自己晕车,所以我只能让窗子大开,风猛烈地吹着,自己则抱着旅行包沉沉地睡着了。中午时分终于赶到了福贡上帕镇。福贡地势相比贡山是更为开阔。由团委安排,我们下午就赶往鹿马登乡,进行调查。

我们这回乘的是那种蓝色小卡车,人坐在后面新鲜的山风扑面而来,那感觉真是赛过奔驰车。傍晚我们便开始了工作。鹿马登这地方大部分老乡都信基督教。而鹿马登乡又是傈僳族十分集中的地方。于是我们便被带往了一个教堂进行调查工作。在乡干部的配合之下,我们在二、三个小时之内完成了近40份调查卷,除了有些老乡害怕抽血,中途拿着表格溜走了之外,大部分人是非常配合的。虽然他们大都有些害羞怕生,但只要你面带着微笑,柔声细语地对待他们,他们便不会有害怕的感觉。倒是我会有时觉得不好意思,因为我会盯着对方的脸看上一分钟,直看得人家耳根发烧,不好意思起来。

十点左右收工回到了招待所。热情的乡长又请我们喝酒,盛情真的是难却,那啤酒一喝就是一杯,我们每人那晚都几乎喝了四五杯。

早上,我们被一阵杀猪的惨叫声吵醒。今天正逢鹿马登的团代会召开,我们便在政府院内乘代表们开会的间隙把他们的调查给完成。就这样我们又过了一天,后一站将是福贡县的匹河乡。(潘方芳)

鹿马登乡在福贡县城北,靠近贡山县。乡内主要是傈僳族,还有部分阿怒人和外来民族。傈僳族也是个豪爽的民族,喜欢喝酒,而且酒量相当大,使许多人血压相当不稳定。自从基督教传入,许多傈僳人皈教就戒了酒。派出所的同志说,这使治安好多了,帮了我们大忙。我们第一天去时正是礼拜日,教堂里挤满了人,左边坐着男人,右边坐着女人,每人手捧一本老傈僳文的圣经念着。信教对扫盲倒也有好处,许多傈僳族人签知情书时就用老傈僳文(见附录2)。第二天,我们采的是全乡的团代表。教民和团代表来自全乡,都能代表全乡状况。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这儿的傈僳与维西的傈僳长相差异挺大的。我们怀疑这儿的傈僳混有怒族血统。(李辉)
图版三:横跨三江

1:格咱马场;东巴圣地;2:怒江名胜--石月亮;3:傈僳族教堂;叶枝土司府。

 

 


第三节         怒江汹涌

 “山有欲飞峰,水无不怒时”,神奇的怒江大峡谷让我们百看不厌。从圣洁的青藏高原一路奔腾而下,怒江汇集了千百条小溪大河。汹涌的江水到匹河被两座雪山紧夹着,他真的发怒了,咆哮着,翻卷着,狠命地拍击着山岩……怒族人望着这条江几千年,安详、深情的目光还没有变,热情似火的性格没有变。

匹河乡的人同样热情得很。他们的办事效率也让我觉得有些意外。当天,他们就在乡里一个空旷处招集了近五十个人。而且这些人给感觉文化水平比较高。我们在用汉语询问家族史和生活习惯的时候,他们都能听懂并且流利地回答,我们基本上不需要什么翻译,这使我们的工作顺利了许多。

吃完晚饭,他们特地安排了欢迎舞会,邀请我们去跳舞,当然是颇具特色的云南民族舞。在跳舞的间隙,他们还用小竹筒敬上自制的杵酒,我们真觉得胃有些受不了,但是我们的心情是异常的好。接连不断地跳舞,我们每个人都融入了那种喜气洋洋的气氛中去了。

舞会最后在歌声中结束了,但没想到让我们感到意外和惊喜的还在后面。能歌善舞的云南老乡一边唱着祝酒歌,一边抬着酒向我们的屋里走来。那一晚真的是大家都要醉了,我们一起喝同心酒和交杯酒,还摸牌找朋友。杵酒喝完之后又是啤酒,我们快要被他们的热情淹没了。

玩是玩,但工作还是要做的,我们凌晨三点多的时候在房里整理表格。第二天早上七点多,我们又起床开始工作。(潘方芳)

怒族分布在州内怒江两岸,纵向距离较远,所以南北差异较大。南部原碧江县的怒苏人和北部贡山县的阿怒人几乎不能通话。我们原本想在贡山采集阿怒人的样品,但现在阿怒人居住相当分散,工作相当困难,只得作罢。

从鹿马登回福贡比计划晚了一天,县民委的阿庆林主任26日在各招待所到处找我们。他自己是怒苏人,听说我们要研究怒苏,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安排民委的吴老师陪我们下匹河乡工作。吴老师也是土生土长的怒苏人,在匹河乡工作了很多年,对怒苏的文化历史了如指掌。他给我们讲解怒苏的风俗习惯,教我们唱怒苏歌,这些在以后与怒苏人民的接触中十分有用。

匹河乡是唯一的一个怒族乡。匹河乡政府的后山上是原来的碧江县城知子罗。自1986年撤县以后就人去楼空。政府大院都长满荒草,变成了农家的牛棚。我在来怒江之前还不知道大名鼎鼎的碧江县已经没有了。计划中还写要研究贡山阿怒和碧江怒苏。看到这里的废城实在心中不由怜惜。匹河的山像刀削出来的一样。怒江在两岸高山的束缚下,流得愈加湍急汹涌。水流不断拍击着江中一块块突兀的礁石。这段江水才是真正名副其实的“怒”江。

匹河的好几个村子都是完全怒族村。我们到的第二天正逢赶集,乡政府通知几个纯怒村安排人员来配合研究。我们在文化站的门口摆开了摊子。在收集我们所需数据的同时,还尽可能地帮他们检查健康状况,回答他们医疗上的问题。所以一些老乡的热情相当高涨,下午我们工作结束要回六库,还有人从村里赶来找我们,使我们相当感动。

    曾经有人提出怒苏人语言上与彝族相近,称谓又近似彝族诺苏支系,可能与彝族有关。这次我们的研究初步发现,这种可能性很小。怒苏与彝族面部特征相差较明显,而与怒江其他民族如独龙族还是很相似的。为怒苏验明正身还有待我们的进一步研究。(李辉)

 

 

第四节 白狼传说

 

七百年前,蒙古大军南下云南,五千西番兵随行南征,金戈铁马,在滇西北建立了白狼王国。祖先的战功,在普米族人的记忆中已十分淡泊。但是他们骠健的体魄仍让人联想起他们辉煌的历史。

 到达兰坪,可算是几经周折。由于早上没有及时起床,误了车,我们只能几经周折,绕道想及时赶到。但那努力最终还是失败了。我们比原计划晚了一整天。兰坪的海拔1千多米,傍晚,团县委的杨副书记带我们在马路上走时,我们冷得直打哆嗦。第二天早上,我们乘上吉普车往德胜村赶。当地政府照顾我们,所以选了已通公路的德胜村。但既使是这样,那路差点把我们颠得半死不活的。幸亏开车的阿叔富有经验,面对这种路是面不改色心不跳。德胜村的房屋基本上都是木制结构的,都是建在农田旁边。有几户人家条件比较好,已盖上了砖瓦房。当地老乡用那酸酸的梅子来招待我们。路边树上结的小苹果,我们摘下来在衣服上蹭一下就可以吃了。

                                               (潘方芳)

怒江峡谷的山虽然陡峭无比,但排列较为整齐。而兰坪山不高,但丘陵此起彼伏,沟壑纵横,崎岖无比。所以谈起去兰坪,知道的人都会面有惧色。当初苍铭老师劝我别从兰坪走,我根本没放在心上。当我坐的车走在澜沧江、沘江边上,车身不住地呈45°倾向江边,车轮离路沿三寸不到,我才体味到苍老师的深意。路的形状简直像一堆打乱的毛线,路长是距离的好几倍。兰坪团县委专门派车送我们上山下乡,也实在难为他们。

但是兰坪相对平缓的丘陵间地区可以辟为良田,是对怒江峡谷的一大优势。兰坪的铅锌矿更是其经济支柱。在兰坪和丽江交界地区,有一片美丽的原始森林———罗古箐。在许多民族反映其迁徙历史的“送魂歌”里都深情地歌唱到这个地方,唱到这里的一对情人树。这儿现在住着勤劳勇敢的普米族人。我一个人刚到兰坪时就感受到了普米族的热情,团县委的杨副书记跑到招待所来找我,还帮我整理材料。我们要去的地方,她先去了好几次安排联系。在以后的四天中,她一直陪着我们,和我们一起工作,还教了我许多普米话。普米话很古怪,有近似小舌颤音和唇擦塞音的辅音。

我们去的德胜村就在罗古箐边上。虽然事先联系好,村长和书记也很热情,但是工作也还是困难重重。勤劳的普米族人白天都下地忙着干农活,只有中午和傍晚吃饭时才能到他们一家一户找到较多人。我们走了几个寨子,花了一天时间采到60个人的样品。第二天,我们到河西磷矿去补了十几个普米族矿工的样品。

晚上,村长请我们到他家按普米族习俗吃饭。他们还保留着当年行军打仗的习惯。在庭院中点起篝火,一旁放几锅火腿汤之类的菜,几个人围成一个个小圈蹲着吃饭。真像兵营野炊。傈僳族吃得很咸,而普米族吃得特别淡,不知是什么缘由。但因此普米族高血压之类的病很少。

普米族人的羌族特征是我们研究过的几个民族中最明显的。可能是因为他们最晚从四川迁来,与羌族分开较迟。             (李辉)

 

 第五节 金鸡鸣处

 

传说洱海边住着三兄弟,因为得罪了财主,神叫他们各抱一只金鸡向西逃亡,鸡在哪儿叫就住哪儿。三弟的鸡在兰坪拉井叫了,他就留在拉井;二哥的鸡在营盘叫了;大哥的鸡到洛本卓才叫。兰坪、碧江的勒墨族就是白族三兄弟的后代。

八月三日,我们从通甸出发驱车去了河西,到一个名为共兴村的地方考察拉玛族人民。由于有一人生病,所以考察人员只有四名。

大约在午后才到共兴村,村长开会去了,副村长在地里收种土豆,我们闲得无聊,便在一家小商店的院子里坐着。楼上的几位大妈非常好客,马上给我们端来一盘瓜子。于是我们边磕边聊,从交谈中得知那几位大妈是拉玛族。当即我们提出调查要求,却遇到了她们的狐疑的眼光。经过一番询问,才知前几天来了一个骗子,自称会给牲畜看病,朴实的村民们相信了,纷纷掏钱。结果病没治好,钱全被骗走了。估计这一次,他们把我们也当成了骗子。天哪,看看我们哪一个像骗子。

不过还好,没过多久,团县委的杨书记就找到了副村长。我们也将阵地转移至村公所。副村长去召集人员,并告诉我们拉玛族人马上就来。可我们左顾右盼却不见一个拉玛族人的踪影。终于一位老伯姗姗来迟,我们马上开始工作。量量身高体长,测个血压,采个血,印个肤纹,虽然仅一个被调查者,流水线开动不起来,但大家仍一丝不苟地工作着。随后的时间人越来越多,我们开始忙得不亦乐乎。正好有一群小孩来看热闹,不一会儿便成了我们的副手,帮我们拿拿东西,或用当地话来告诉接受调查的人如何配合我们工作,还蛮像那么回事。天本是放晴的,忽然之间下起了雷雨,害得本来在院中印肤纹的调查员忙把油墨等东西搬至屋檐下。我们四人中有一位是博士生,负责测血压和采血。每次采血时,她总是用亲切的话语来安慰被采血的人,让他们忘记扎针的疾痛。最辛苦的要数测身高体重的那名调查员,不时地站起蹲下,还要记下各个测量数据,等将全部人员测完,自己早已累得坐在地上不能动了。

淅淅沥沥的雨声陪伴着我们工作,不知不觉中,雨欲停了。太阳雨下,我们的工作也近尾声。整个下午共完成了对四十多个人的调查,总也算速度挺快。迎着夕阳,疲惫不堪的我们乘上吉普车返回通甸。                                       (张敏华)

 

 第六节 澜沧深谷

澜沧江纵穿云南全省南北,云南各族人民对她的感情最深。从干旱深仄的干热河谷到宽波缓流的景洪坝区,澜沧江千姿百态。澜沧江维西县境内的两岸,江边住着纳西族,山上住着傈僳族。这里是傈僳族的发源地。我们逆着傈僳族祖先的迁徒之路,从怒江来到这里。

八月四日,研究完拉玛族后,我们的队伍就分开了。女队员回下关,男队员继续北上去迪庆州维西县。维西县是傈僳族自治县,只有西部有怒族人,北部有藏族、纳西族。这里是傈僳族的发源地,但这里的傈僳与怒江傈僳很不一样,怒江傈僳好穿长裙,戴象牙珠,而维西人穿前后两块花布组成的“卡达”。长相也不一样,这里的傈僳更像羌人。傈僳族喜欢住山上,耕山田。纳西朋友觉得不可理解,江边的田一块抵得上山上三块,为什么舍弃江边的田地,辛苦地耕山地。

从兰坪到维西的路也是我有始以来见过的少有的难走的路。崎岖委蛇不可名状。两县交界处是一条云岭的支脉,山上生长着原始森林。汽车行驶在山间丛林里,很长一段路荒无人烟,山路又相当危险,好几处塌方的地段乘客必须下车,汽车才能过去,回想起来真有些后怕。车过丫口时,海拔不知有多少,只觉山风吹面,叫人寒栗。我们当晚在维西住了一晚,第二天一早就去北部澜沧江边的叶枝乡。叶枝乡的好多傈僳寨子相当封闭,藏在山间坪地上。我们沿着澜沧江逆流而上,两边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叶枝是个古老的小镇,当年叶枝土司统领三江,威风八方。我们走过叶枝的集市,看到土司府,墙危瓦落,屋顶长满草,门口是卖烟酒蔬菜的摊子,十分萧条凄凉。

在乡政府朋友的陪同下,我们在叶枝对傈僳的研究还算顺利。我们到的当天下午,来到了江上沧叶桥西首“守株待兔”。这里是从江西山上几个傈僳寨子下来的必经之路,所以一个下午采集到许多人。第二天,我们继续北上,到瓦口社把全社的人都“兜底”采了。又赶在最北的梓里,在集市开始前到市口,在卫生所又摆开了摊头。在人潮人海中说动人们来配合研究实在难于上青天。人们往往围观多,参与少,特怕难为情。而当一个人参与了,周围的人又会排上队。但总之工作仍相当难,任乡人大的瓦主席威信十足,仍是喊破了嗓子。我们不会傈僳话,只能干着急。怕错过机会,我们连中午饭都顾不上吃,不停地工作,到下午四点多,终于满了一百人之数。乡政府的领导也陪我们直到吃晚饭,令我们非常感激。但是,工作圆满完成使我们大家都忘记了一天的疲劳,好好饱餐一顿糍粑庆祝一番。晚上,四乡八寨都热热闹闹过火把节,而我们却倒头大睡,直至天明。

八月七日,我们坐车去德钦,再转中甸。一路逆江北上,饱览风光。燕门地方的江边悬崖峭壁陡立,真像江中开了一扇门。燕门以南有石山溪水,乔木森森,燕门以北却都是焦黄的山,干松的土,稀稀拉拉长着野草矮灌。可能这是就是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一个界线。再往北,海拔陡升,已进入真正的藏区。         (李辉)

 

 

第七节 格桑花开

 

德钦中甸两县已属于青藏高原了。高原上到处是放耗牛种青稞的康巴人。格咱乡在中甸县北80公里左右,地广人稀,每平方公里才2人,是纯藏族地区。我驱车上格咱,四千米的海拔使空气很冷,已不是开花的季节,但一路仍开遍了黄灿灿的格桑花,多么圣洁,多少美丽,像可爱的藏族人民一样。

德钦这一段的澜沧江峡谷又深又窄。山势多变,细细的江水在山间以不可思议的程度盘曲着。山坡上稀疏地长着荒草,不时有山羊群在坡上啃草。偶而有一点较平缓的坡,就开了几块麦田,盖几间小土屋,成了一个小藏村。真想不出就这点资源能养活多少人。隔江远远地看到梅里雪山的神女峰,洁白无暇的冰川在阳光照射下映着金光,令人无限神往。山峰的背后就是西藏察瓦龙。近傍晚的时候,峰回路转,车一打弯,我们看到深深的山峪中有一座小小的城市。真想不到这么荒凉的地方还有如此佳境。早就听说“德钦的人才,维西的口才”,走在街上,果然看到康巴女子个个都非常靓,穿着艳丽的藏袍,仙子一般,让人忍不住看几眼。因为明早才有去中甸的车,所以我们买好车票,趁天未黑,赶去飞来寺看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峰的落日。太阳落到雪山背后,给山峰镶上了一道金边,格外壮美(见封面)。

本来我们计划到德钦北部的羊拉采集康巴的样品。那是一个非常闭塞的地方,藏在高原深谷里,乡民“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很可惜,前几天山崩,把公路破坏了,我们长途奔波,更没有气力走进去了。只得去中甸研究康巴。马不停蹄地奔忙,不停地工作,使小杨非常疲劳,又加上高原环境不适应,他要好好休息一下,我一个人东下中甸,去完成工作。

汽车东下中甸,翻山越岭,过白茫雪山,稀稀地驶过一个个藏村藏镇。同行的有一对香港游客,都是年轻人,谈得特别投机。说起我的工作,他们相当羡慕,又觉若要他们做来是决不能坚持的。下午经过纳帕海。由于干旱,大部分湖面已经变成了草甸,剩下三分之一海子仍波光粼粼,颇为雅致。草甸上放了马,游人如织。

中甸县城在一个浅浅的盆地中,周围都是平平的草原。草原上,放牧着牦牛、犏牛、藏马,种着青稞、马铃薯。山脚下建起一座座方方的藏屋。屋前种满鲜花。院门梁上都有一小火灶,不知何用。从盆地口上看全城,觉得整个城市青青的、润润的,十分宜人。罗副州长和夏秘书十分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嘱咐县民委的同志安排我的工作。

八月九日,我租了一辆车去中甸县北部的格咱乡。那是个纯藏族的牧区,人口非常稀疏,每平方公里2人多。整个地区地势相当高。从高原上起了一座座山岭,是雪山山脉的一部分。山岭间许多较开阔的草场,牛羊成群。这里的路虽说不上好走,但与怒江州相比已有天壤之别。车行高原,经过一座座青山,一条条山涧,一个个藏村,十分有情调。每个村子在路边都堆起几个玛尼堆。那是刻有藏字佛经的石片堆成的,顶上插一根木雕的塔尖,挂满经幡。这是藏民祈祷吉祥如意的,也是愿路人一路平安的。我深感藏民的善良淳朴。路边开满了一种美人蕉似的黄花,司机说那叫格桑花,大叶子可以包酥油。这些格桑花开在草原上格外亮眼,格外美丽、圣洁。藏族人最喜欢它们。

午间到了格咱,四五千米的海拔使气侯很冷。我穿着单衣,甚觉不当,但感受到了高原的情趣。乡人大的肖主席是个微胖的中午康巴汉子,脸庞紫红的,说话很爽快,总是一脸笑容。格咱乡治很小,人也少。全乡人住得很分散。这几天正是采菌子的时节,几乎全体乡民都上了山。没法找到人使我很发愁。肖主席说下午有专车来乡里收菌子,人们都会来的,我正可以工作。果然,两三点钟,人们陆陆续续汇集到了乡里来,肖主席帮我摆开了摊子,呼唤人们过来,工作便开展起来。不料三点多淅淅沥沥下起雨来,人们大多回去了。这样工作只好停滞下来。藏族的样品因此只采了一半。我已经比计划晚了一周了,时间急促,当晚就回到了中甸城里,翌日准备去三坝乡研究纳西族。                          (李辉)

 


第八节 东巴圣地

 

说起纳西族,我们马上想到神秘的东巴巫文化,不可思议的东巴文字。中甸县三坝乡是东巴教和纳西族的发源地,是一块神圣的地方。这里有大东巴阿明悟道的山洞,有纳西族祭祀众神的白山、白水,也有我们要找寻的宝藏。

由中甸县城折向东南,开车走上弯弯曲曲的山路,翻过雪山山脉,行驶100多公里,就赶到了白地。雪山山脉的地形也相当复杂,一条条沟一道道山涧把山脉割得七零八碎。出了县城进入山区后,几乎看不到一块小于30°的坡。钻了一上午的山,午后将到白地村时,远远看到当地最得意的名胜——“白水台。那是国内最大的一块泉华台地,远看像九天飞瀑,近看像千顷银田。纳西族人在此祭祀谷神。来白水台游玩的人也不少。白地村深藏在一个小盆地中,西、南、北三面是深深的山岭,东面是金沙江虎跳峡,南面是哈巴雪山,要发现这么一个地方真不容易。

金沙江对岸的丽江也是纳西族聚居地,不过那里的纳西族自明以来融入了太多的汉族等外族的成份,血统相当不纯。白地村是纳西族的一个发源地,是东巴教的圣地,这里的纳西族是最纯净的。而且因为地理原因这里长期以来也相当封闭。这里不光有白水祭台,还有大东巴悟道的山洞。据东巴教传说,不到白地不能做真正的东巴。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洛克博士曾长期居丽江研究纳西族的文化人类学,并多次来白地考察,在当地居民的记忆中至今留下深深的印象。希望我在这里的工作也能给纳西族留下点什么。我想,为民族利益计,族人就不会忘记的。

我们一直对东巴文字特别感兴趣。其中许多字与甲骨文十分相像,所以我们早就怀疑两者之间有什么渊源。滇西北是个十分古怪的地方,不只纳西的东巴文像汉字,白族的语言又60%与汉语相同(或说同源,以借词论似乎说不过去,因为在《新唐书》就记载白语与汉语“小讹而大同”,那时汉民未大量迁入)。省测绘局的扶永发发现《山海经》中的许多地名都能在此处对照出来。轩辕黄帝、西王母、白氏国、北狄国、大禹治水等据说都发生这里,让人匪夷所思。白地村的和村长让我住在东巴文化山庄,抽空我向里面懂东巴文的几位姑娘学习了一下。我了解到东巴文只是一种不成熟的图画文字,比甲骨文原始得多。而哥巴文更成熟,不过太多使用同音假借,趋向于音节文字,与甲骨文走的两条路。哥巴文形成年代近,使用方便,是纳西族文化的一大进步。

每个民族的心理素质都不同。我发现纳西族许多人比较内向。我在这里进行研究时大部分人都不参与。所以我把白地村所有的社都走遍才采全了一百人。这里有好多村社,吾水湾、吾树湾、补竹湾……我也已记不清了。有的在半山上,有的在江边,我不停地上下坡又使独龙江的旧伤复发了。不过,在村长的协助下完成了工作,我已非常高兴,却顾不得伤痛了。和村长说,我应该值得骄傲,把东巴圣地都走遍了。

八月十一日本定在一个社的广场上招集村民,却下起了雨,只好挨家挨户工作,相当困难,进展相当慢。有的社进去只能招到几个志愿者。我对村长说过,这类研究工作,参与者必须是知情同意地志愿地合作,摊派和强制是违法的,所以工作中我们严格遵守程序。村里、乡里的一些同志说,第一次交到我这样的朋友,觉得相当特别。和村子曾不止一次地在困难时刻问我:“一定要做满一百人吗?”我则从没想过这个问题,这在我是不容考虑的,何况纳西族的地位那么特殊。但我还是觉得很为难和村长。

有一次,我在白水台入口的售票亭“拦截”在内工作的乡民,管理人员帮我打下手,游客都特好奇。但是我始终没有上白水台,白地的朋友都觉得很可惜。对于研究对象,我一定要确证他的血统,与其他研究对象的血缘关系等等,一丝不苟。对研究工作的严谨态度和日常生活中的随意、待人的随和,给和村长他们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八月十三日一早,我乘头班车离开白地村。太阳刚刚从金沙江对岸升起。群山环抱中,白地村笼在一层薄薄的雾霭中,隐隐现出一个个寨子,仍带着一丝不可名状的神秘气息,似乎暄示着他圣地的身份。

                                     (李辉)

 

 图版四: 民族风情

1:傈僳妇女背娃娃;花傈僳;康巴族老奶奶;2:纳西大妈;康巴男子;黑彝;3:纳西老奶奶;康巴喇嘛;拉玛族;4:纳西兄妹;5:纳西小妮子;彝族姑娘。

 

 


 

第五章 滇西北民族的文化和历史

第一节  独龙族

独龙族, 外族称“俅”、“曲”,主要居住于高黎贡山以西的独龙江流域,以及缅甸原属中国的恩梅开江、迈立开江地区。高黎贡山以东丙中洛、丹珠近几十年也形成了几个独龙族村。我国境内独龙族有5500多人。缅甸称独龙族为“日旺”,估计有两三万人。独龙语属汉藏系藏缅族景颇支。独龙江上半段讲独龙江方言,下半段和怒江村落讲怒江方言,相互能通话。阿怒语与独龙语怒江方言几乎是一种语言。

独龙族人口较少,在元朝前的汉文史书中很难考证族源。但语言上看他们必属于氐羌系。独龙江流域汉代属越巂郡,唐代属剑川节度,宋代属大理国谋统郡,元代属丽江路维西县,明代属丽江军民府叶枝、康普土千总,清属丽江府维西厅菖蒲桶区,后由维西和察瓦龙土司分管。1908年,夏瑚巡视独龙江,废除了叶枝土司和察瓦龙土司的苛派,委任“俅管”,从此独龙族人心向中央政府。

位置偏僻交通困难,遏制了独龙族与外沟通,历史上周边民族与其隔阂阻碍了社会发展,使其传统文化稳定而特异。独龙族社会以往一直以大家庭为基本单元,有以下几个原因:?以石、竹、木、骨工具谋生,环境支撑能力弱,劳动强度大,组织生产需劳动力多;?当地地形起伏多变、通行困难,不可能形成大的聚落环境;?不断抵御周边民族压迫中,形成维护家族利益和生活生产的制度。所以在独龙族地区形成“尼桑”(父系氏族)和“克恩”(家庭公社)。与外交往少,使独龙族思维方式、感受方式等方面表现出对外来文明的漠视。独龙女纹面便是其社会文化封闭性的最突出表现。

独龙族的宗教以万物有灵和鬼魂存在为中心。巫师“南木萨”的行为活动一定程度上受“苯教”影响。此种宗教地域性很强,如对“奶依”洞的崇拜。不过洞中石头的变化占卜来年气候、收成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独龙江下游从缅甸传来基督教,但在上游地区传播不开。

独龙族的生产方式以前以刀耕火种和狩猎为主,极落后。解放以后,政府帮助兴修水利,改进耕作,他们也学会种水田,施肥撒药。

第二节   怒族

怒族自称“怒苏”、“阿怒”、“怒”、“阿龙”。怒族有两个源流:?庐鹿蛮中的诺苏人,在怒江州南部;?怒江北部“阿龙”族群。两支人同居怒江,相互影响形成怒族。根据语言可把怒族分为四个支系:“怒苏”在原碧江县,“若柔”在兰坪县,两支共8000多人;“阿怒”在福贡县,共近7000人;“阿龙”在贡山县,共6000多人。这四支的怒语相差很大,不能通话,但都属于汉藏系藏缅族。阿龙话与独龙话相通,若柔话与白语近。怒族人少,分布广,为便于交流,很多都转通别族语言。在维西县还有1000多怒族与傈僳混居。

怒族在明以前无史料记载,明初《百夷传》才记“怒人颇类阿昌”,目深貌黑,种荞为生。怒族地区的行政沿袭与独龙江同。从15世纪到19世纪,傈僳和勒墨进入怒江,使怒族也进入了家长奴隶制社会。1912年,菖蒲桶、上帕、知子罗3个“殖边公署”设立,奴隶制被强制摧毁。

怒族因为与各族混居,所以民族心理上与独龙族截然相反,对外来文明接受非常容易,使其社会文化变化很快,极不稳定。在16世纪前,怒族还处于新石器晚期,17世纪前还与独龙族一样处于父系家族公社时期,各民族内部无阶级分化。1720世纪,外族迁入和改土归流,使怒族原始经济瓦解,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加强。

怒族北部有部分信仰喇嘛教,各处都有部分信仰天主教、基督教。怒族的原始宗教与独龙族很相似,也以万物有灵为核心。阿龙巫师也叫“南木萨”,阿怒巫师叫“尼玛”,怒苏巫师叫“米亚楼”。

解放前怒族一直以刀耕火种、轮歇耕作的原始农业为主,生产力十分低下,“种一坡,收一箩”。随着铁制农具传入,水田和旱地等固定耕地也少量出现。怒族一年分冷热两季,热季农耕,冷季从事打猎等副业生产。解放后科学种田的方式普遍传开了。

第三节 傈僳族

傈僳族自称“傈僳扒”,据服色分白、黑、花三种傈僳。该族主要居住在怒江州,丽江地区永胜、华坪、宁蒗,迪庆州中甸、维西,保山,大理北部,昆明地区西部,四川西南部。人口有56万多。在高黎贡山以西缅甸境内还有大量傈僳族。傈僳语属藏缅族彝语支。以前有三种文字,其中缅甸基督教创制的大写拉丁字母变形体使用最广,称“老傈僳文”。解放后,新造了拉丁拼音文字,称“新傈傈文”,但推行不便。现仍使用“老傈僳文”。

傈僳族历史悠久,属古羌后裔。先民是秦汉时的“叟”、“巂”、“濮”,唐代“乌蛮”的组分。唐《云南志》已记载“栗粟”之名,受“东乌蛮”中“勿邓”,“两林”统治。元代被称为“卢蛮”,明称“力些”,清代才出现“傈僳”的写法。傈僳族长期散居在四川西昌、冕宁、盐边一带,及今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的广阔地带。1519世纪,由于战乱,傈僳族相继迁到怒江、恩梅开江地区。

傈僳族同长期处于战争、迁徒等复杂的民族斗争环境中,所以斗争性、竞争性和占夺性较强。历史上曾发生好几次起义和反抗外族外国入侵事件,清末甚至把“傈僳”二字写作反犬旁。以前由于民族压迫,傈僳族对外来文明有一定程度的敌视。现在,傈僳与周边民族关系相当和穆。

怒江州北部的历史沿革与独龙江同,一直属丽江府。泸水长期分属大理和永昌。三十年代初成立设治局后怒江分属丽江和腾冲公署。1957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成立。

维西县汉代属越巂郡姑复地,隋属南宁州。唐属吐蕃铁桥节度,后属剑州节度。大理国时属善巨郡。元代置临西县。清代改土归流后建维西厅。1985年成立“维西傈僳族自治县”。

傈僳族也认为万物有灵,巫师分“尼扒”和“尼古扒”,盛行占卜。有氏族图腾崇拜,习惯祭祖。基督教传入后在傈僳中相当盛行。

怒江地区解放前仍是“刀耕火种”原始农业为主。由于环境限制,水由少。铁制农具少,竹木农具多。耕牛使用历史极短。采集守猎仍很重要。丽江、大理、保山的傈僳生产力水平与汉、白接近。

第四节   普米族

普米族自称“普英米”、“普日米”、“培米”,都是“白人”之意。汉族称之为“西番”。普米总共有近三万人,其中怒江兰坪有一万三千人,宁蒗有八千多人,丽江有四千多人,维西有一千多人。普米语属藏缅族羌语支。

普米族原居青藏高原,系青甘蜀边沿游牧部落,是古代西羌众多苗裔中的一支。历史上著名的巴师就与普米同源。巴师曾助周伐纣,助汉定三秦。清时仍有称普米为“巴苴”。古西羌按迁徙方向有东进羌、西迁羌和南下羌。三代前期南下蜀西的羌人中有一部分形成“布郎”系;三代末西迁羌中四个部落在雅砻江源结成“般木”系。先秦末期,般木逐水草南下,与布郎结成普米共同体,是为普米历史上首次迁徙。公元五世纪起,吐蕃开始强盛,其先民发羌、唐旄羌曾与普米一起西迁,故吐蕃与西番关系亲密。吐蕃东扩,西番也参与迁动。后唐、蕃、南诏矛盾激化,西番为求生存,附唐联南诏击破吐蕃。西番因此到金沙江流域宁蒗、永胜、丽江,为其第二次迁徙。元军南下时,西番军被收编,进军大理国,攻取兰坪并停守。这是第三次迁徙,形成了今天的分布。

普米族原始宗教称雅比教,进行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每天饮食前都要简单地祭祖。韩规教也是普米民间宗教,分苯教和佛教两支,是普米化的苯、佛教。

普米的农业与边族相同,普遍进入犁耕阶段,重视施肥,工具先进,以个体小家庭为单位。牧业以村落为单位,全村牲畜集中放养,有极丰富的畜牧经验。另外,普米还打猎捕渔。

 

 

第五节  拉玛白族

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等,兰坪白族称“拉玛”,碧江白族为傈僳称“勒墨”。全省有白族134万多人,其中大理有近百万人,拉玛白族有八万多,勒墨人有四万多。

白族的语言属藏缅族白语支。白语在保持自己的语言、语法体系同时,含有60%70%汉语代词,许多都是先秦时的汉语词汇。白语分三种方言,大理话、剑川话和勒墨话。拉玛族讲勒墨话,与碧江稍异。

白族的族源,历史上有“土著说”、“汉人迁来说”、“僰人迁来说”、“氐羌源说”等等。白族先民应追溯到秦汉时的“滇僰人”。公元前298年至263年,楚国庄率兵来滇。因秦取巴蜀,无法回归,士兵定居下来与僰人结婚,经年形成滇僰人。唐代以后,汉族和其他民族不断与白族融合,到大理国时,稳固的白族正式形成。

从西汉公元前109年起,大理地区正式纳入益州郡。隋朝时归昆州,唐时归戎州都督府。公元8世纪,南诏政权成立,在大理建立奴隶制国家。937年,白族首领段思平联合滇东、白、彝等各族人民进军大理,建立“大理国”封建政权。拉玛族在这段时期迁入兰坪。

拉玛人有本主崇拜和鬼神崇拜。本主崇拜本来是崇拜英雄,后变为厉鬼求拜,祈求厉鬼不要降福本地。这也反映了拉玛人生产先进,只要无天灾人祸,生活就相当富足。白族也有信仰佛教、道教的,但拉玛人中较少。

包括拉玛人的白族传统生产方式先进。以农业为支柱,精耕细作,施肥灌溉,改良选种等技术先进,生产力比其他周边少数民族高。种植以水稻为主。白族渔业、牧业、家庭副业也很发达,手工业历史悠久。白族的生产水平与汉族无异。

 

 

 

第六节  康巴藏族

藏族自称“蕃”(Bod),有兑巴、卫巴、藏巴、安多、康巴五个主要地。康巴分布在川藏交界处,云南西北至青海东南。云南藏族也被称为“古宗”,主要在迪庆藏族自治州,周边几个县也有分布,共有十一万多人。藏话属藏缅族藏语支,分卫藏、安多、康三种方言。康巴人讲康方言。藏文是7世纪据梵文字体创制的拼音文字。

云南的康巴在唐代以前,就属于滇西北,并与西藏等地的藏族有渊源关系。据《新唐书·吐蕃传》记载:藏族源于发羌和唐旄。据《后汉书·西南夷列传》等史书考证,约在春秋战国时西迁的一支羌人,是藏族的先祖之一。雅隆土著和羌人是藏族的主要来源。而康巴先民为春秋战国时期甘青地区南下羌人昆明之居中的一支。唐初吐蕃势力东下,这部分羌人部落被征服同化,构成了今天的康巴藏族。

迪庆藏族自治州沿革复杂,自秦朝统一后,一直在各王朝统治之下。西汉为越巂郡姑复地,东汉为牦牛羌地,蜀汉属云南郡,隋为南宁州总管府地。唐代吐蕃东下,设为铁桥节度,大理国又收为善巨郡。元代设丽江路巨津州。明代属丽江木知府,并有大批纳西族迁入融为藏族。明末木土司式微,藏与纳西几战后又收复迪庆。1665年准噶尔和硕特部入兵迪庆。雍正年建中甸厅、维西厅。改土归流后三县设置初成。1957年成立迪庆藏族自治州。“迪庆”藏语为吉祥安宁之意。

迪庆有藏族原始宗教“苯教”的残余支系“黑本”与“白本”。7世纪初藏族接受佛教,并于10世纪形成藏传佛教,1276年建立“政教合一”统治后,红教传入康巴地区。明末蒙古和硕特部统一西藏,在迪庆地区也大兴黄教。所以迪庆的藏传佛教有黄、红、白三种,又有地方支系“仓巴教”和“顿巴教”。藏传佛教不崇尚繁琐的教理研习,讲求绝对信仰,偏重教仪修持,在藏区有特殊影响。

解放前,迪庆藏区长期处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落后,畜力不足,没有科学种田技术,大部分山区刀耕火种,是带原始性质的自给自足的单一农业自然经济。因高寒山区气候限制,农业以种青稞、小麦、苦荞为主,整个生产过程带有宗教色彩的习俗。手工业未从农业中解放出来。集镇手工业者多为汉族、纳西族。商贸多为寺庙操控。

 

第七节   纳西族

“纳西”是西部方言区自称,“纳”为“大”之意,“西”为“人”,即“伟大民族”之意。东部方言区自称“纳”、“纳日”、“吕西”、“速西”等,还有少数自称“玛利玛沙”、“阮可”、“邦西”。史籍记载纳西称谓较复杂,有“摩沙”、“么些”,“摩梭”等。“摩”就是“牛”,“沙”、“些”、“梭”即“人”。“摩梭”等即“牧牛人”之意。

纳西族居金沙江上游地带,以云南最多,有26万多。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是最集中的聚居区,有18万多人。周边中旬、宁蒗、永胜、维西也有聚居区。四川盐源、盐边、木里和西藏芒康也有部分纳西族。宁蒗泸沽湖畔的摩梭人是纳西支系。摩梭人可能混有过多蒙、藏、西番血统。纳西语,现属藏缅族彝族支,以金沙江为界,分东西两个方言区,互不能通话。纳西族有图画文字“东巴文”和音文字“哥巴文”。东巴文有1000多符号,哥巴文有500多字,但使用不广。自明始,多用汉字。

纳西族据称也是源于远古时期西北河湟地带的古羌人。以后向南迁徒至岷江上游,又向西南迁至雅砻江流域,再西迁至金沙江上游。蜀汉汉嘉郡“牦牛夷”、晋代盐源的“摩沙夷”、唐代“磨些蛮”都是纳西先民。

丽江一带战国时就纳入中央王朝,属秦国蜀郡。汉代为越巂郡遂久县,蜀汉时改属云南郡。东晋南北朝时为云南郡西姑复县,唐初属姚州。吐蕃时属神川都督府。南诏时属铁桥节度。大理国时属善巨郡。元时设茶罕章管民官,后改丽江路。明称丽江府。元明至改土归流,丽江由木土司世袭,三坝乡也在其治所下。1961年成立自治县。

东巴教是纳西族的一种原始多神教,源于自发的原始巫教。有大量东巴经。东巴教突出特点是自然崇拜和多神崇拜,记于东巴经中的神鬼有2400多个。东巴教也重占卜。东巴教无系统教义,组织、寺庙。东巴数代相传,师徒相授,是纳西古文化的传播继承者。东巴文化除文字和经书外,还有舞蹈、绘画、音乐。两万多册东巴经中涵盖了纳西古代的语言文字、社会历史、天文历法、文学艺术、宗教民俗、哲学科学和民族关系等,博大精深,是人类古文化研究的热点。

元明以后,纳西族逐步有畜牧生产转向农业生产。解放前夕,纳西族农耕内容形式与内地已差不多,但畜牧业仍占重要地位。因环境气候影响,各地纳西生产方式各不相同,坝区、河谷耕作细致,山区耕作粗放、广种薄收。丽江、永胜纳西在清末地主经济已确立,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出现。手工业行业众多,还有许多行会。商业也进一步发展。宁蒗、盐源等地处于封建领主经济,农业主要单户进行生产,耕作粗放,等级制度森严,阶级对立严重。解放后,纳西地区的农业生产有很大提高。                    (李辉)

 


 

[回田野目录]


View My Stats Locations of visitors to this page